陳小平 何雙將 川觀新聞記者 袁城霖
8月28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成都舉行,為2024年度省杰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代表頒獎。
其中,由農業農村廳提名的“基于智能誘測系統的水稻主要害蟲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研發及應用”項目,獲得2024年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主要完成單位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達州市達川區植保植檢站、四川農業大學。
記者從達川區植保植檢站了解到,這項技術已應用到了實踐中,今年幫助達川區萬家鎮八角村—迎風村水稻千畝展示片平均畝產達到735.8公斤,比去年高出6.8公斤,刷新達川區水稻千畝展示片平均畝產紀錄。
達川區農作物病蟲觀測場。李彥 攝
項目名稱中的“水稻主要害蟲”,指的是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苞蟲等害蟲。其中,稻飛虱是水稻生產中的一種災害性害蟲,具有遷飛性、隱蔽性、爆發性和絕產性等特點。稻飛虱遷入稻田后,隱藏于稻叢中下部迅速繁殖危害,發生危害后對產量損失大,如發現或防治不及時將會導致水稻大幅減產甚至絕收。
達川區植保植檢站副站長曾偉,是該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他說,達川區是水稻遷飛性、常發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的多發、常發和重發區,也是四川盆地遷飛性稻飛虱入侵的東大門,曾多次受到稻飛虱的侵襲。他們研發出的“智能誘測系統”,能夠實現“蟲口奪糧”。
曾偉所說的“智能誘測系統”,是一套覆蓋達川全區的遠程智能誘測裝置設備及智慧測報技術,通過在不同地理區位集點成網地開展水稻“兩遷”害蟲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苞蟲等重大害蟲的拉網式監測,提升重大害蟲的末端發現能力。
達川區糧油現代農業園區一角(資料圖)。李彥 攝
近年來,達川區先后在不同區域建設“五情”監測站4個,配備安裝現代智能監測設備遠程昆蟲性誘測報儀、便攜式智能測報儀、智能蟲情測報燈、害蟲智慧測報裝置、農業氣象綜合監測設備等,不斷提升現代農業病蟲災害的智能化智慧化監測裝備水平。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