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智庫研究員 朱煒琳
隨著我算力基礎設施的不斷擴容體質,以及智能算力占算力總規模比重持續擴大,液冷等節能新技術已被列為重點推廣技術,被業內評估為AI領域的下一個千億市場。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發布的《智算中心液冷產業全景研究報告(2025年)》(以下簡稱報告)數據,2024年我國智算中心液冷市場規模達到184億元,較2023年同比增長66.1%,預計2029年將突破1300億元。
報告認為,當前,液冷技術已經成為智算中心的“必選項”。液冷相較于傳統風冷散熱方案更為簡化,取消了部分高能耗設備,降低了能源支出,可顯著降低智算中心的運營成本。同時,液冷技術可解決 AI服務器高功率密度下的散熱難題。特別是受制于土地資源緊張等特殊情形時,可通過部署液冷系統解決服務器高密部署的散熱難題,使智算中心在單位空間布置更多的服務器,以實現算力規模擴展與初期投資的高效平衡。此外,液冷還在儲能、超充站等新型能源基礎設施上發揮重要作用。
現階段,我國液冷產業已形成上游零部件、中游技術服務、下游應用的三級生態,個別環節還面臨一些發展難題,主要在創新不足、標準體系缺失、責任界面模糊、產業鏈協同不足等方面。例如上游環節,冷卻液的國產化成焦點。冷卻液是液冷技術中執行熱交換功能的核心介質。其中,電子氟化液作為其中的性能“翹楚”,其市場長期被國外先進企業主導,產品價格高,導致使用該介質的液冷系統價格推高,國產替代迫在眉睫。再者,圍繞智算中心液冷技術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團體標準尚不完備,缺乏系統性的規范框架,導致產業界各方面臨設計無據可依、集成適配困難、責任邊界模糊等挑戰,制約了智算中心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推進。
對此,綜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與業內專家觀點,有三個方面的發展建議。
加強液冷前沿技術研究,拓展應用場景。準確把握業界對極致散熱的需求,針對浸沒式液冷系統開展包括但不限于冷卻液的國產替代材料兼容性、信號完整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與此同時,隨著生物醫藥、工業仿真等領域對高性能計算需求的不斷攀升,以及云邊端協同場景的持續落地,超算中心與邊緣計算節點對高效散熱的需求日益凸顯,進一步拓寬了液冷技術的應用邊界。因此,在深耕智算中心液冷領域的同時,需要同步探索面向超算、邊緣計算等新型應用場景的技術研發和系統適配工作,進一步推動液冷在更廣泛領域的普及和應用。
建立健全完善標準體系,加強產品測試認證。針對應用比例較高的冷板式液冷技術,應積極出臺涵蓋后期改造運維管理、安全評估等系列標準。針對發展勢頭良好的浸沒式液冷技術,應積極圍繞信號完整性、材料兼容性等關鍵性問題開展標準制定工作。同時,應鼓勵產業鏈上下游各主體積極參與標準制定,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和技術創新成果,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建議,以確保標準更加貼合實際需求。
推動液冷產品分類分級,建立分級權責劃分機制。分類分級測試通過將產品性能量化,可明確不同等級產品的質量下限,并形成有效的市場篩選機制,加速行業由價格競爭轉向技術競爭,進而推動液冷產品向高性能、高可靠、高兼容方向持續迭代。液冷智算中心涉及基礎設施層、IT設備層應用服務層等多個物理層級的協同合作。明確界定各環節責任,本質是將智算中心復雜系統的管理規則前置化和權責透明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