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報記者 劉慶華
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的陸續披露,部分基金公司上半年的經營業績也紛紛揭曉。在上半年權益市場回暖的帶動下,多家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實現增長,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均呈現向好態勢。如大型基金公司中的華夏基金和銀華基金,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速都由去年的下滑扭轉為增長。
中小型基金公司中,部分基金公司的經營情況也有所好轉,或是營收和凈利實現增長,或是虧損幅度有所收窄。但一些基金公司的業績仍然裹足不前。
龍頭公司經營業績增長明顯
行業龍頭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的增長為其帶來了經營業績的明顯好轉,其中權益類產品功不可沒。
中信證券披露的業績快報顯示,華夏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收42.58億元,同比增長16.05%;實現凈利11.23億元,同比增長5.74%。截至上半年末,華夏基金總資產為205.25億元。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銀華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收13.46億元,同比增長0.81%;實現凈利2.84億元,同比增長11.74%。截至上半年末,銀華基金總資產為68.61億元。
就兩家大型基金公司而言,經營業績比去年上半年有明顯好轉,營收和凈利增速均呈現向好態勢。其中,華夏基金2024年上半年營收和凈利雙雙同比下滑1%左右。銀華基金2024年上半年營收和凈利雙雙同比下滑超20%。從增速對比上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兩家大型公司的經營業績都由下滑轉為增長。
基金公司的經營業績主要來源是基金管理費收入,決定基金管理費收入的又是管理規模和管理費率。今年以來,隨著權益市場的回暖,權益類基金業績回升,帶動基金資產規模回升,加之權益類基金的管理費率水平要比固定收益類基金水平更高,為兩家大公司的營收和凈利上揚做出了明顯的貢獻。
以華夏基金為例,中信證券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華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資產規模達到2.85萬億元,而在2024年上半年末,華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為2.16萬億元,相比之下有明顯的增長。其中,公募基金方面,據Wind數據,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華夏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規模2.0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4%。其中,股票型基金6765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54%。銀華基金方面表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銀華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規模為5760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7%。其中,股票型基金規模464億元,同比增長65%左右。
部分中小型公司仍然經營困難
中小型基金公司中,目前有中郵創業基金、南華基金、江信基金、瑞達基金、東海基金等上半年經營業績揭曉。其中,部分基金公司上半年經營數據向好,另一些公司仍然經營困難。
中郵創業基金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2.06億元,同比增長16.07%,實現凈利2726萬元,同比增長106.3%。去年上半年,公司這兩項指標相比2023年分別大幅下滑42%和81%。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郵創業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規模為738億元,同比增長約23%,不過主要來自債券基金規模的增長,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的管理規模與去年同期持平。
東海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收3269萬元,凈利虧損93.61萬元。相比2024年上半年營收2700萬元、凈利虧損545萬元的經營業績,顯示今年上半年有所好轉。
對于今年上半年的虧損,東海基金稱,主要是因為財務報表合并了子公司東海瑞京資產。在東海證券的半年報中,東海基金母公司上半年盈利30.04萬元。
瑞達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收382萬元,同比增長523%,凈利潤虧損424萬元,相比去年同期虧損700萬元有明顯的收窄。今年上半年末,瑞達基金管理規模不足1億元。
此外,一些小型基金公司的經營壓力仍然較大。南華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收2403萬元,同比下滑26%,凈利虧損618萬元。其營收下滑幅度和凈利潤虧損幅度仍在加大。截至今年上半年,南華基金存續公募基金規模為215.2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54億元。對于南華基金的虧損原因,其股東南華期貨未予說明。
江信基金上半年實現營收329萬元,同比下滑30%,凈利虧損1363萬元。其股東國盛證券在半年報中指出,今年上半年,為支持江信基金的發展,國盛證券向江信基金提供總額不超過1500萬元的借款。
無獨有偶,為支持東海基金的業務發展,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股東東海證券今年上半年向東海基金提供1000萬元借款。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