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文銘權 文/圖 楊柳 視頻
“戰友,兄弟,魂兮歸來吧。國家的富強、繁榮、昌盛,是你們以血肉構筑的。人民世世代代都不會忘記你們,安息吧!”8月12日,雨后初晴,松山戰役遺址更顯莊嚴、靜謐。在女兒女婿攙扶下,即將迎來100歲生日的抗戰老兵廖沛林爬上近百級青石臺階,來到松山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廣場,向英雄雕像行軍禮。
百歲遠征軍老兵廖沛林瞻仰遠征軍戰友。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鎮的松山戰役遺址,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征軍滇西抗日主戰場。這是讓廖沛林永生難忘的地方:1944年,19歲的他作為中國遠征軍一員投入到松山戰役,不但自己受傷致殘,數千名戰友更長眠于此。
今年4月中旬,廖沛林在關愛老兵志愿者的幫助下,從四川省樂山市井研縣老家遷居到1200公里之外的松山戰役遺址附近。“來松山陪伴我的戰友,是我多年來最大心愿”。廖沛林告訴川觀新聞記者,自己將在有生之年,身體力行講好松山故事,弘揚抗戰精神。

在松山中國遠征軍雕塑群廣場,廖沛林很快被游客圍了起來。
“我們從媒體報道里了解到,您是戰場上的英雄,沒想到英雄就在我們身邊。”游客們紛紛和廖沛林合影留念,不少人還輕撫他受傷致殘的右手手臂傷口,以表達對英雄的敬意。
百歲遠征軍老兵廖沛林向游客講述抗戰故事。
不少游客希望能聽聽當年的抗戰故事,重溫抗戰歌謠。對于這些要求,廖沛林總會不厭其煩地盡量滿足。“我要替長眠在此的戰友們表達,對大家前來緬懷表達感謝。”
廖沛林指著松山主峰等戰場,一次次“復盤”當年松山戰役的慘烈。“我們是鐵的隊伍,我們是鐵的心,維護中華民族,永做自由人!”他氣運丹田,聲情并茂地唱起《救國軍歌》《中國遠征軍軍歌》《大刀進行曲》等抗戰老歌。鏗鏘的旋律,令在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紛紛加入合唱的行列。
“我已逝世多年的父親,是中國遠征軍71軍88師的。得知廖沛林老人來到松山入住,心情格外激動。”家住龍陵縣臘勐鎮西邊寨的魏香美慕名前來探望廖沛林,幾個月下來,竟然“走成了親戚”。“當地要間隔5天才逢一次場,生活不是很方便。周邊不少村民經常帶著菜、雞蛋等前來看望父親。”廖沛林的女兒廖旭紅說。

廖沛林現在的居所,是距離松山戰役遺址游客服務中心500米的“彼岸松緣”農家樂。只要天不下雨,廖沛林每天都會去遺址追思戰友,和游客互動。“有時候老人體力不支,我會開車義務接送他們。”該農家樂老板董寶奇說。
百歲遠征軍老兵廖沛林。
松山與廖沛林結下了一世情緣。
1925年9月3日,廖沛林出生在樂山市井研縣東林鎮(現地名)。“九一八”事變那年,剛上小學的他,在音樂課上學唱了“流亡三部曲”等不少抗日救亡歌曲。“高粱葉兒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廖沛林說,1937年七七事變后,《盧溝問答》里那句“只有抗敵救國,才千古美名兒留”歌詞,對自己產生了極大影響。
1943年秋,第二次緬甸戰役即將打響,廖沛林報名參加中國駐印軍,編入教導第3團后,經過“駝峰航線”飛赴印度蘭姆伽訓練基地接受訓練。“因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我被調到電訊大隊學習無線電報務。”通過努力學習,三個月后,廖沛林就能夠一分鐘記100個漢字或100個英文單詞。因前線人才緊缺,在駐印軍實習了兩周之后,電訊大隊學員被調回國內,廖沛林等30多名同學分配到中國遠征軍第71軍。
1944年5月,滇西會戰打響,廖沛林跟隨部隊強渡怒江,參加松山戰役。
“日本鬼子占領松山后,把松山周邊多個山頭全建成了地堡、戰壕等永久工事,因此攻打松山格外艱難。”廖沛林回憶,因為戰事緊張,為提高發報效率,擔任新28師報務員的他經常把報話機背在身上,鍵盤則捆綁在大腿上。因為通訊出故障,他多次冒著槍林彈雨前往滾龍坡等前沿陣地,向一線作戰部隊及時傳達命令。
6月中旬的一天,廖沛林所在的簡易掩蔽部被日軍炸彈擊中。“背上的報話機被炸碎,背脊骨被打斷,右手手臂折斷。幸好友鄰部隊一位團長急令士兵為我止血,并把我背到急救隊。”廖沛林說,為保住他的胳膊,軍醫用手術刀割掉其手臂傷口處一大塊腐肉,又把背上傷口里的彈片和報話機碎片取了出來。時至今日,廖沛林致殘的右手手臂,比正常的左手要“小”一大圈。
經急救隊簡易處理后,廖沛林拄著一根拐棍,沿滇緬公路步行一個多月才到達昆明接受治療。
時光如白駒過隙,昔日意氣風發的遠征軍戰士,逐漸步入耄耋之年。2015年清明節前夕,時隔72年后,已近九十高齡的廖沛林首次乘坐綠皮火車重返松山,祭拜戰友英魂。在陣亡將士紀念碑前,他泣不成聲,不停呼喊著戰友的名字。
“老人專門為那些健在和長眠在松山的戰友們帶去了特殊的禮物:泥土、鮮花、茶葉、煙、酒。”當年同行前往的時任《三江都市報》記者甘國江說。
“我是因為在戰場上受傷,提前撤離戰場才僥幸存活于世,但更多戰友將生命留在了滇西,留在了松山。”廖沛林說,在他眾多熟悉的遠征軍戰友中,只有來自廣東的鐘奮達和來自重慶合川的劉國梁二人,后來重逢過。
在這之后的十年間,廖沛林先后11次前往松山。在一次次長途跋涉和往返之間,他最終決定,余生在松山度過,與戰友作伴。
今年4月15日,在四川普善公益、北京緣夢公益、滿幫集團以及龍陵縣當地政府的愛心接力下,廖沛林老人終于實現遷居心愿。
剛剛退休的女兒廖旭紅,和丈夫一起從湖州市趕到松山來照料父親。廖旭紅說,老家的哥哥也即將退休,屆時兄妹倆輪流在松山陪伴父親。

8月11日,前來松山戰役遺址開展團建的龍陵縣一文旅企業,專門請來廖沛林為員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老人旁征博引,以一口純正的四川話,把發生在滇西的抗戰故事講述得栩栩如生。
百歲遠征軍老兵廖沛林與游客互動。
“廖沛林老人記憶力驚人,講解史料翔實,數據等引用準確。”該文旅企業負責人說。
“前不久,北京石油大學、云南大學等學生團隊來松山開展研學期間,也專門邀請父親為他們講解‘松山戰役’。”廖旭紅說,保山、騰沖等地學校和相關單位,也紛紛向廖沛林發出邀請。
據井研縣潘光遠等文化人士介紹,在井研生活期間,廖沛林長期關注中國遠征軍文化及史料收集整理,不但經常參加國內、省內有關中國遠征軍的活動,與遠征軍后人互通往來,還頻頻走出去,到衡陽市抗戰紀念館等地考察學習,掌握了大量的抗戰史料。“他親自撰寫了數萬字的自傳體中國遠征軍抗戰回憶錄,并匯集成冊。”潘光遠說。
廖沛林還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書法家。每天早餐后,他都會堅持書寫至少2小時的書法。廖沛林說,為感謝到松山祭奠戰友的各地游客,在來松山之后4個月里,他已免費送出2000多幅書畫作品。
臨別之際,廖沛林專門撰寫了一幅“勿忘國恥,吾輩自強”的書法作品。
“即將到來的9月3日,既是抗戰勝利紀念日,也是我的百歲生日。百歲之后,歸來仍是少年。”廖沛林表示,“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當年自己棄文從武保家衛國,如今要“重整行裝再出發”,加強學習和努力開展工作,努力成為中國遠征軍的一本“活字典”、松山戰役的一張“活地圖”,一名弘揚抗戰精神的宣講員。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