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周顯彬 周偉 王型芳/ 文 華小峰/圖
7月的赤水河谷,蒸騰的熱浪裹挾著濃郁的酒香。傍晚時分,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1915廣場旁的酒業一條街,金醬酒業的門店經理老李站在玻璃柜臺后,目光追隨著街上來往的車輛。一輛黑色轎車已經第三次緩慢駛過店門,這一次終于停了下來。
“進來嘗嘗我們的新酒?”老李熱情地招呼道。這間半個月前新開的門店,在當下略顯冷清的街道上顯得格外醒目。
茅臺鎮被稱為“中國第一酒鎮”,也是中國醬酒的核心腹地。近十年來,這個群山環抱的小鎮見證了一個產業的崛起與深度調整。從2014年到2024年,貴州醬酒產量在全國的占比從4%躍升至11.9%,市場規模從10%擴張到30%。鼎盛時期,仁懷市每兩個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個從事與白酒相關的行業。如今,當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這座“中國酒都”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蛻變。
醬酒變局
十年間“從過熱到出清”
茅臺酒廠生產區,工作人員指著堆積在車間中央的酒醅介紹:“這是準備第七次取酒的酒糧,每一輪次酒的風味都各不相同。”
“12987”這個數字密碼,在過去十年間幾乎成為醬酒行業的通關密語。一年周期、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這套工藝體系不僅定義了醬酒的品質標準,更在市場營銷中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酣客酒業創始人王為回憶說:“2016年我們做市場推廣時,光是講解這套工藝就能讓消費者產生強烈的信任感。”
“它只是工藝的局部表達,真正的醬酒體系遠比這個復雜。”時至今日,醬酒產業的核心技術專家們普遍認為,這套口訣已不足以概括醬酒的靈魂。
事實上,醬酒的崛起并非偶然。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初次確立醬香香型,并以茅臺為標桿,奠定其行業地位。此后幾十年,茅臺鎮上的酒企如眾星拱月,共同托起醬酒的黃金時代。
2015年前后,醬酒熱潮初現端倪。酣客、肆拾玖坊等新銳品牌以社群營銷、眾創模式異軍突起;金醬、無憂等本土企業則憑借差異化打法站穩腳跟。茅臺鎮酒商蘇創至今記得,他在路邊支個小攤,一噸基酒曾賣出56萬元的“天價”。
品類紅利的釋放對于中國白酒產業來說并不少見,但是往往伴隨著行業格局的深刻變革。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瀘州老窖、五糧液先后領跑中國白酒行業,正是借助了濃香品類的起勢。而在上一輪行業調整前后,茅臺帶領醬香型白酒迎來風口,也分享了一輪周期中最大的品類紅利和市場紅利。
茅臺鎮在2015—2021年間迎來爆發式增長。醬酒品類被認為“遍地黃金”,產區也從貴州擴張至四川乃至廣西等省份,產業資本、投機資本以及非醬酒企蜂擁而入。而作為極核的茅臺鎮無意中收獲了最多的“流量”。
數據顯示,仁懷市酒類企業數量最高峰時超過1900家,窖池總數達12萬口。在茅臺鎮中國酒文化城附近經營酒坊近20年的趙剛回憶:“前幾年,隨便一個酒廠門口都停滿了全國各地來拉貨的車。”
轉變,出現在2022年冬天,11月底的茅臺鎮氣溫驟降,與之同步的是醬酒市場的急劇降溫。
隨著行業調整期的到來,低效產能和同質化競爭成為醬酒行業的致命傷。仁懷市揮刀“瘦身”,通過“三個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兼并重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策略,將1900多家酒企縮減至868家,淘汰窖池8萬余口。
品類紅利爆發之后的出清,對于每一個產區都是必經之路,仁懷這一次的操作更加精細化,為行業騰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
仁懷市酒業協會副秘書長楊必剛介紹,這一輪的產能出清并未導致產業規模萎縮。2024年,遵義市白酒產業實現產值1408億元,同比增長10.9%;仁懷市GDP突破1900億元,躋身西部百強縣(市)前三甲。這種“量減質升”的態勢,標志著行業開始步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多強”并立
從“搭便車”到“造自己的車”
在茅臺鎮椿樹村,一個四川老板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建了一座五星級酒店,而不是像其他同行那樣在這個寸土寸金的核心產區建窖池累產能。這位老板就是衡昌燒坊的鄧鴻,他的邏輯很簡單:“茅臺鎮不缺酒廠,缺的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體驗。”
從“賣酒”到“賣生活方式”,鄧鴻的選擇折射出貴州醬酒的發展新趨勢。從“12987”的賣酒口訣向“賣生活方式”轉變,這一項正在席卷貴州白酒產業上下的頂層設計,可追溯至貴州省政府的戰略規劃與政策引導,被視為貴州白酒產業的一次深刻轉型。正如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所言:“瓶中的酒很精彩,瓶外的世界更加精彩。”
無論是濃香、醬香還是清香,縱觀當前的中國白酒產業,一個產區的小環境內,中小酒企往往“傍龍頭”生存,產品包裝、宣傳話術向龍頭靠攏。但在茅臺鎮,這種模式已來到新的拐點。
2023年以來,貴州醬酒企業紛紛開啟“去茅化”轉型:習酒主打“民本”情懷,金沙酒業強調“醇柔醬香”,珍酒綁定“美酒+美食”場景,安酒則高舉“舒適生活”旗幟……而在地理上,關于赤水河左岸、右岸、上游的定位標簽,也在重新塑造獨特氣質。
“學茅臺,釀好酒”仍是共識,但企業更需在“求同”與“求異”之間找到平衡,這也顯示了企業對于轉型的理解和實踐。“貴州白酒圓桌會議每年都在強調‘一超多強’的格局,但‘多強’必須找到自己的路。”有熟悉當地酒業的業內人士說。
“過去十年我們搭的是茅臺的便車,現在要造自己的車。”在茅臺鎮深耕三十年的夜郎古酒業董事長余方強作出如此判斷。盡管行業整體承壓,但主打差異化的一些品牌仍保持兩位數增長。比如,酣客酒業通過社群營銷實現逆勢增長,其“封壇定制”業務同比增長40%;真工酒業聚焦“精品路線”,客單價提升35%;遠明老酒則獲得“中國醬香酒線上銷量領軍者”的市場肯定。
據權圖工作室統計,2024年中國醬酒產能實現約65萬千升,同比下降13.33%,為自2019年以來首次下降。同時,醬酒行業銷售規模2400億元,利潤97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5%和3.19%,增速明顯放緩。
“把大的做強”“把小的做精”,在“大而強”“小而美”并生的時代到來之前,貴州白酒業至少還有一到兩輪的兼并整合。有業內人士表示,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與數百噸、一兩千噸低效產能的持續出清之間并不矛盾。
新周期
答好 “釀好酒”+“賣好酒”的考題
行業的調整期,往往也是價值回歸的契機。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曾言:“在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從容;在不好的時候,我們要淡定。”這句話如今成為許多貴州酒企的生存哲學——堅守品質、尊重規律、敬畏市場、穿越周期。
前幾年的醬酒熱潮,像極了濃香白酒的“黃金十年”。而在2020年前后,仁懷市酒業協會會長呂云懷等人就曾大膽預測,大多數醬酒企業還得重走一遍濃香曾走過的路。
余方強也認為,醬酒行業的未來很可能復制濃香白酒的格局——龍頭穩固,少數品牌躋身“多強”,大多數企業則需轉向精品化。“其實,目前在渠道、品牌等方面,我們依然是在走濃香走過的路,只是速度更快一些。”
在茅臺鎮赤水河畔的釀酒車間里,成義燒坊古法釀制技藝第七代傳承人方廷本正指導工人進行“高溫堆積”工序。他說,“醬酒是時間的藝術。三年出酒,五年上市,沒有捷徑可走。”
除了品質的堅持,營銷方面的創新則是醬酒產業一貫的優勢。從商務場景到家庭聚會,從中年到青年,從聚焦到多元……對于“白酒+”生活方式的理解、呈現和打造,是整個白酒行業的一道考題,茅臺鎮正在率先落筆。
“消費場景的轉型一定會牽涉到價格轉型。”四川省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劉俊升表示,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一個隱藏在謎面之下的考驗。楊必剛也認為,“場景轉換,價格下滑,這是白酒產業面臨的調整現實。”
從長江首城到赤水河兩岸,白酒產業源遠流長,產區、企業、品牌交相輝映,共同見證了一次次產業迭代更新最終回歸品質本真的過程。這或許正是消費升級的一個生動案例——每一輪迭代都踩著前一輪的韻腳前行,先要走完必須走的那段路,才能踏上自己想走的那條路。
近十年來,茅臺鎮白酒產業發展在躁動中以狂飆之勢走完第一段路,正開啟第二段征程,齊心協力描摹出中國白酒產業的“第二曲線”和成熟氣質。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