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雪 尹秦 川觀新聞記者 祖明遠 綿陽觀察 郭超英
科技創新的價值,終究要落到產業沃土上。如何讓實驗室里的成果順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綿陽正以“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遴選轉化+科創投投早投小”的雙輪驅動機制破題,通過這家新型研發機構架起“創新鏈”連“產業鏈”的橋梁,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近日,記者走進該院,探尋科技成果從“試驗田”變“豐產田”的密碼。
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
破局“卡脖子”:給航天制造裝“中國心”
7月22日,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軸研中心內,技術負責人宋霖正盯著屏幕上的三維圖紙,這是團隊攻堅的工業母機“心臟”——主軸。
研究人員正在工作
長期以來,我國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所需的高端主軸被國際企業壟斷,成了產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而宋霖團隊的“航空航天超精密軸系關鍵部件產業化”項目,正撕開突破口——整合多領域技術,攻克超高轉速、大載荷下的溫升控制與穩定性難題,推動這一核心部件國產化。
“提升產品裝配精度,實現超高轉速、大載荷下的溫升控制?!彼瘟亟榻B,這場“破冰”背后,是研究院的高效推動,不到4個月聚起專家團隊、完成立項;加強與中物院六所等機構合作,項目已入選綿陽市中央引導地方發展資金支持名單。
按計劃,半年內實驗室將建成,1年內至少兩款產品從科研走向市場;未來4-5年,力爭將該領域高端主軸國產化率提至30%,逐步打破進口依賴。
通渠“轉化路”:從“科學”到“產業”的聯動密碼
主軸項目的推進,正是天府產研院運作邏輯的縮影。這家2024年5月揭牌的新型研發機構,核心使命是架起“從科學到產業、從全球創新資源到綿陽”的橋梁。
“我們的路徑可以概括為‘五步聯動’。”院長劉彤道出關鍵,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為原則,聚焦產業應用技術,通過“五步聯動”破局——產出顛覆性技術催生新動能、建“科技+產業”聯合體、設聯合創新中心、創全新運行機制、打通全鏈條孵化。
這套機制成效顯著:運行僅半年,就在第二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與重慶御芯微簽約,攻關高端機器人控制芯片;1個月后,又在2025年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大會上,攜手四川神工科技、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等,瞄準產業技術瓶頸發力。
“打通從科學到產業的‘最后一公里’,是我們的永恒追求?!眲⑼榻B,下一步,研究院將緊盯綿陽“587”產業體系,啃下更多“卡脖子”硬骨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讓創新活力持續涌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