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如何把握這二者其中的內在聯系?
答:這句論斷極為鮮明且辯證地揭示出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的密切關聯。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中華文明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傳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在這一波瀾壯闊、關乎全局的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深化與中華文明的自我更新實際處于同一過程,是相輔相成的一體兩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基礎上形成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
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根源與中華文明的更新路徑融為一體來把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演進、特性與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念茲在茲,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從文明賡續與社會轉型的角度審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倘從近代中國所要實現的迫切目標來看,國家蒙辱意味著國力須由弱轉強,人民蒙難意味著民族須轉危為安,文明蒙塵意味著文化須振衰而興。換言之,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面臨著國家重建、民族再塑與文明更新的三大重任,必須于列強環伺、世變日亟的險境中完成一場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舊邦新命”式的自我蛻變與升華。揆諸史實,從“開眼看世界”到“建立民主共和”,一代代的前赴后繼、孜孜以求,雖逐漸改變了中國舊有的政治格局和社會形態,卻始終無法真正賦予“舊邦”以“新命”,只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歷史的可能性與必然性方合二為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尤其是立足新的歷史起點,肩負新的歷史使命,更為深刻而清醒地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的內在關系,則顯得愈加重要。概言之,須把握三個問題。
首先,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與馳而不息的現代化絕不對立。道路的開拓,現代化的摸索,都是在“瞻前顧后”“溯古觀今”中展開的。通常認為,現代化是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各方面發生的深刻變革,即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社會向以工業為主的現代社會的轉型。無須諱言,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首先啟動了現代化的進程,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居于領先位置,但這并不意味著現代化是屬于西方的專利,這是人類社會共同的發展趨勢。然而囿于西方話語霸權的影響乃至誤導,很多人習慣于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形成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自覺和意識,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正是這種觀念,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諸多錯誤思潮涌流,造成將中華文明同現代化進程視為二元對立的固化成見。
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文化是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當代現代化的開展是基于中華文明這一根脈上的實踐形態。中華民族是有獨特品格的民族,中華文明是自成體系的文明。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對中華文明根脈、基石和底蘊的反復強調,無疑表明中華文明自身便蘊藏著現代性的元素,這是我們能夠開拓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密碼所在。
其次,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是“中國的”,一大要因就是其植根于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涵養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氣質。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國情不同,現代化途徑也會不同。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既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那么中國式現代化的行穩致遠也必須深深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基礎和深厚的文明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許多思想和理念,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恒久時代價值,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思想資源。
這在中華文明的突出統一性、和平性方面表現得非常典型。“統一性”是從國家觀、民族觀角度闡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其中包含著疆域統一、政治統一、民族統一等多重意涵。“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精神特質和相處之道,是從古至今中華民族處理同外部世界諸類關系的基本原則。可以說,統一性、和平性為中國式現代化凝聚人心、匯聚民力奠定了深厚的歷史根基,涵養了中國式現代化立人達人、與世界各國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的基本理念。
再次,中華文明得以永葆活力,在于中國式現代化賦予其以現代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本身就是中華文明實現自我更新的必然結果,并非文明斷裂的產物,亦新亦舊的保障是定期注入不同元素,亙古亙今的前提是時常能夠汲取現代力量,這恰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題中必有之意。中國式現代化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是故,這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代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
這在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創新性和包容性方面展現得尤其鮮明。“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創新性”是中華文明始終保持生機活力的最突出特質。在漫長中國歷史上,“創新性”如同噴涌不絕的活水,承載著中華文明穿過一個個“歷史三峽”,即使百轉千折,終究一往無前,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與發展。“包容性”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文化心理與會通之法,保證了中華文明具備強大的容納之量、消化之功和中和之道,推動著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展開良性的融合交流。
[感謝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作答]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根源與中華文明的更新路徑融為一體來把握
中國式現代化,早已融入中華文明之中。中國式現代化植根于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含概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華民族是有獨特品格的民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永葆初心
深厚底蘊
瞻前顧后,溯古觀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