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侯沖 曹凘源
“忒修斯之船”,是一個著名的哲學問題。講的是,如果一艘船的零部件逐漸被替換,直至全部更新,這艘船還是原來的船嗎?
為什么會在川企大調研中,想到這個問題呢?一切還要從“船”這個意象說起。
我們常說“船小好調頭”,市場經濟陰晴不定,及時調整業務、更換賽道、破圈跨界,是不少中小企業的選擇,也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但是面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的時代浪潮,高端裝備制造業想轉型顯然要費力很多。在外人看來,這些企業本身就如車間里動輒幾百噸的部件、機床一樣,笨重、堅硬、甚至還有些固執。
事實當真如此?當我們走進這些企業車間,跟研發人員、一線工人采訪時才發現,重裝企業的“大塊頭”藏著“大智慧”,一艘大船也能很好調頭。
“既然山無法向我走來,那我就向山走去。”這是四川高端裝備制造業面對“智改數轉”的態度。
東方汽輪機建成國內首個葉片加工黑燈產線、國內首臺單機容量最大功率150兆瓦級大型沖擊式轉輪在東方電機下線、東方鍋爐打造全國首個集成多種綠色制氫方案和技術的應用平臺……這些重裝企業正張開雙臂,信心滿滿、雄心勃勃地迎接數字化浪潮。
這樣的變化在東方電機的重跨車間可探一二。
該車間素有“中華第一跨”之稱,建成已有近30年。然而,當年煙熏火燎的焊接場景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可以自動選擇程序、模式的焊接機器人。在一塊屏幕上,數字孿生系統會在網絡中勾勒出水輪機組的模樣,方便工程師們檢修、驗證。
回到剛開始的問題,從人工操作機床升級到系統自動化、智能化,這座20余年屹立不倒的車間,還是原來的車間嗎?這家企業還是原來的企業嗎?這是四川裝備制造業的“忒修斯之船”,帶給我們的思考。
答案同樣藏在企業廠區里。
東方電機的園區里有一座名為“東方印跡”的露天紅色墻體,記錄著從1958年東方電機破土動工那天,一路走來的光輝歷程。當年的磚瓦房已變成了智能化工廠,當年來自五湖四海參加三線建設的工人們早已退休,有的還把接力棒交到了自己的兒女手上。從這個角度看,東電早已不是東電;但當一項項打破當時紀錄的硬核制造展現在人們面前時,這家一直致力于“綠色動力、驅動未來”的企業,一點沒有變。
山奔海立、沙起雷行,四川裝備制造業這艘“忒修斯之船”一直在破浪前行。從歷史到現在,再到更光明的未來。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