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宇君 陳泳秀 文/圖/視頻
“去青龍湖濕地公園采雞樅菌,‘打野’失敗……”“太拼了,居然有人半夜出來挖菌子!”“撿不完,三塔菌根本撿不完……”
由夏轉秋這段時間,成都有一部分網友特別忙,除了相約夜爬龍泉山、露營甩飛盤之外,又多了一項耍事——去青龍湖濕地公園采摘菌菇。記者通過微博、小紅書等網絡平臺看到,不少市民曬出了自己的“尋寶攻略”,也有不少朋友興致勃勃趁夜前去、兩手空空敗興而歸。
目前還有多少人去公園采菌子?真的能采到市場價150元一斤的雞樅菌嗎?實際采摘體驗感如何?會不會采到有毒的菌菇?帶著這些疑問,8月30日凌晨5時許,記者來到青龍湖濕地公園,一邊搜尋“采菌人”蹤影,一邊實地體驗了一把在公園里采菌子。
網絡平臺上網友分享的采菌攻略。
▉現場播報
“采菌客”趁夜色“開工”
“往朱熹宗祠那條路進去幾百米,右邊的樹林里面就有菌子。不要挖得太深、不要用鐵器挖,不然不長了。”當天,循著網友的指引,記者來到了青龍湖濕地公園內的菌菇生長區域。
盡管凌晨時分天光未亮、雨露濃重,但公園綠道上已有零星跑步、騎車的市民身影,也有個別市民提著釣竿和釣桶。前來公園晨練的市民楊女士說,今年8月起,來青龍湖濕地公園尋寶的“采菌客”就變多了。
“你們這幾天才來算是來晚了,人家采菌子的都來了好幾輪了。”正在湖邊拋竿的成都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家就住在青龍湖濕地公園周邊,因此他常來公園釣魚。他說,這段時間凌晨三四時,就能見到不少人戴著頭燈、打著手電往樹林、竹林里鉆,運氣好的能“大包小包”提著出來,對菌菇生長習性不了解的,大多可能空手而歸;周末或頭天晚上下過雨,“采菌客”會特別多。
青龍湖濕地公園內的野生菌。
記者現場了解到,來這里的“采菌客”大部分是奔著雞樅菌來的。據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栽培與生理研究中心負責人李小林介紹,雞樅菌一般分布于南方,以河南南部為界。在我省溫度高、濕度大的地方,是有可能采到雞樅菌的。青龍湖濕地公園集濕地、樹林和草地于一體,生態資源豐富且珍貴,與白蟻共生的雞樅菌得以在林間孕育。
要想識別雞樅菌,可以觀察它的多個明顯特征:一是菌蓋中央有明顯尖突,這是利于其從土里鉆出;二是一般有明顯較長的假根;三是假根末端連接白蟻巢穴,有白蟻出現。在四川,更多人把這種菌子稱為三塔菌,因為一般發現一處有雞樅,附近往往還有兩處有雞樅,共計三處,因此得名。
▉專家提醒
非專業人士別采別吃
“季節快過了,雞樅菌確實少了。今天我運氣好,采到一朵比臉還大的雞樅菌,準備回家洗干凈炒來吃。”市民劉先生非常熱情地向記者展示了當天的“戰果”。
市民向記者展示采到的雞樅菌。
隨著城鄉生態環境不斷優化以及居民對于親近自然的需求不斷增加,采摘菌菇成為不少人放松身心的一項“野趣”。但這也引發了李小林等相關行業人士的擔憂:“有的菌類有劇毒,部分甚至長得和雞樅有點像,普通大眾難以分辨,易誤采誤食中毒,每年因誤食鵝膏菌等有毒菌類而死亡的案例不在少數。”
在李小林看來,懂蘑菇的人自己有辨別是否可食用的能力,但他害怕看到網友跟風采食野生菌。他給出的建議是:非專業人士不要自行采摘。如果市民朋友不具備相關知識和辨別經驗,自己“沒有全然把握”的野生菌更要謹慎入口。另外,他特別提醒,對具有“頭上戴帽、腰間系裙和腳上穿鞋”特征的蘑菇,應做到不采不吃。
在李小林的推薦下,記者將當天隨手拍攝的野生菌照片,上傳至一個叫“菌窩子”的手機軟件上進行識別。結果顯示,這是不宜食的易碎白鬼傘。另外,此菌較小、菌肉極薄、膜質、一碰就碎等特點也在識別結果頁面一目了然。
“如果只是理智參與采菌、享受‘打野’樂趣,或者想要了解野生菌相關知識,可以借助這個科普平臺進行學習。”李小林介紹,雖然軟件識圖的結果不一定準確,但該平臺聚集了很多專家和菌菇愛好者,大家可以通過該軟件“發圖問菌”,邀請專業人士共同鑒別探討菌菇種類。他告訴記者,如果市民想進一步了解自己采集到的性狀特別的野生菌,可以送到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找專業人士進行鑒定。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