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名片
余淼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青基金獲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學家、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兼任國際中國研究聯盟秘書長、黃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學者,是全球經濟管理類前 1%高引論文經濟學家,也是首位獲得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獎的華人經濟學者。
余淼杰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貿易和中國經濟發展,曾被聯合國、亞洲發展銀行、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參事室和多個地方政府聘為專家顧問,曾主持多個國家社科重大、重點科研項目。
川觀新聞記者 劉志杰; 攝影 吳楓; 剪輯 周芷冰
2020年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這一情況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什么影響?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成渝地區又有哪些抓手?
帶著問題,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余淼杰。余淼杰是國際貿易和中國經濟發展等領域知名經濟學家,采訪全程他儒雅溫和,但回答卻很堅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成渝地區開放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認清戰略角色:大變局下,如何認識“雙城記”戰略意義?
·中美關系日益復雜、全球化出現新變化、局部價值鏈面臨破裂風險,多重形勢下,成渝地區開放角色越來越重要。
川觀新聞:今年國際形勢復雜變化。中央指出,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為什么這么說?
余淼杰:現在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中美關系日益復雜。第二是全球化出現新變化,從依賴世界貿易組織作為主要平臺的多邊經貿合作,轉變為更加依賴區域經濟合作。第三是這些形勢帶來局部價值鏈破裂的風險。應對這一情況,黨中央明確提出加快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的重點在于循環,內循環和外循環要彼此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有利于構建新格局的。
促進內循環,就要發展好國內大市場,發展城市群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重要方面。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好可以形成我國城市群“東西南北”四極布局,還能帶動西部地區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人口密集,也非常適合“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尤其是新基建的布局,促進落實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三化融合”。
推動外循環,重點落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用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這是因為中美貿易不穩定性增加,以東盟為主的RCEP與中國合作更加緊密,數據也顯示東盟已經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歐盟緊跟其后。而成渝地區正是推進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內陸節點城市,向南可以直接主動對接湄公河流域,推動西部地區跟東盟更好經貿往來;向西,成都有中歐班列(成都),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為數不多的雙機場城市,可以更好和歐盟合作,在對外開放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用好開放優勢:內陸開放高地,如何突出區域特色?
·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要把握“雙向”和“立體”兩個關鍵詞。重慶的長江水道、成都的蓉歐班列和雙機場,構成了彼此的優勢和差異化發展基礎。
川觀新聞:中央明確要求成渝地區要突出區域特色,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改革開放新高地。和沿海相比,內陸地區的開放特色在哪里?
余淼杰: 站到比較高的層次上看,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全面開放新格局,包括 “雙向”和“立體”兩個概念。
怎樣叫做“雙向”?一個是向東,一個向西。向東,因為重慶在長江上游,需要對接中游的城市群,通過長江水道來發展對外經濟;而向西是陸上絲綢之路。目前,因為中國跟東盟國家經貿基礎更好,所以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得快,但是下一步還是要把陸上絲綢之路從概念變成現實。成都是重要節點,像開行數量領跑全國的中歐班列(成都)就是獨有優勢,廣東等沿海地區就沒有。
怎樣叫“立體”?立體不只是對海和對長江,同時也包括空運。成都是中國少有的擁有雙機場的城市,這也是成都的重大優勢。
川觀新聞:怎么把優勢用好?
余淼杰:成都作為西部的中心,應該做好中歐班列的工作。第一是重視和歐盟經貿機制對接。國家已經出臺各種政策,來實現機制創新,比如說最近有一個中歐地理標志的協定,其實就是中國跟歐盟經貿一體化更好的推進方式,成都要積極對接。第二是產品出口到陸上絲綢之路的時候也可以爭取國家幫忙推進。怎么說?在中國,產品比如鋼鐵煤炭產能過剩,但對歐洲來說可能是迫切需要的,因為我們的產品全球最便宜,他們要發展基礎設施就迫切需要,這些產能對他們不僅不是過剩的,甚至還是雪中送炭。把這些重工業的產品對接銷售到西方去,通過鐵路來運輸也合適,也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所以完全可以爭取國家推進。第三,問題在于是有些國家并沒有那么多資金。這時候就要發揮金融功能,比如亞投行、私募基金等,解決這個問題。
同時作為西部經濟的中心,成都特別要發揮雙機場的優勢。發展高端服務貿易的話,雙機場是重要依托。比如,國際游客西南地區旅游需求特別高,以雙機場優勢促進旅游業發展,不僅輻射四川,也輻射西南。那么馬上可以做的就是,通過雙機場,大量迎接國際游客,打造旅游新高地。我認為,成都有個抓手是爭取打造自由貿易空港。
川觀新聞:我們是內陸地區,我們要建的是什么樣的自貿港?
余淼杰:一般當講到自由貿易港的時候,都認為是河港或者海港,但是成都可以充分挖掘雙機場的優勢。而且除了雙機場,成都還有其他優勢可以同步利用,更好打造自由貿易空港。比如,打造自由貿易空港,要求承接的服務、運輸的商品,都應該要么是數字導向,要么就是知識密集附加值比較高的的產品。所以我們可以建數字空港,西南地區生產大量的軟件、電子產品,體積輕、附加值高,適合于空運,也適合成都空港聯系落地對接。
當然,成都在空港上還有一個特色在于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空港,可以跟瀘州的河港對接,打造水陸空立體的開放格局。
記者:提到自由貿易港,就讓人想起了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自貿試驗區。兩者區別在哪?自貿試驗區下一步的任務體現在哪里?
余淼杰:自由貿易港是比自由貿易試驗更為先進、目標更高的一種試驗形式,比如自貿港可以自己設計稅制和社會管理制度。
但自貿試驗區和自貿試驗港,都是以開放促改革的重要抓手。有一個理念要在工作中不斷強調,就是“在改革中開放,在開放中改革”,雖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好像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工作,但事實上它可以更好通過對外開放來促進對內的改革。目前,自貿試驗區基本工作是“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還肩負負面清單的縮減、準入前國民待遇、政府簡政放權改善營商環境等改革任務。成渝地區這方面已經做得不錯,不過還可以借鑒一些東部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園區經驗,通過大規模的引進外資、對外投資,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對接先進的規則。
除了對外開放促改革,自貿試驗區也要對內開放,一個方式就是隨著近幾年自貿試驗區增多,自貿試驗區之間更要有意識協同合作。比如今年湖南建了自由貿易試驗區之后,成渝兩地自貿試驗區就不妨與之合作,促進長江上游中游對接,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的作用。

找準發展抓手:價值鏈爬坡升級,成渝要怎么做?
·推動價值鏈爬坡升級,必須注重兩個很重要的點,一個叫做數字導向,一個叫知識密集。
川觀新聞:盡管有這些新機遇,但局部價值鏈可能破裂的風險,還是會給成渝地區產業發展帶來挑戰。
余淼杰:成渝地區產業發展要順應趨勢,像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就不見得一定要承接,因為和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比,成都在這類產業上比較優勢不強。成渝地區應該承接資本密集型產業,因為這類產業需要產業鏈的配套,而東南亞國家盡管勞動力成本低但沒有產業配套,國內特別是四川和重慶,則有“三線建設”的產業基礎,承接資本密集型產有比較優勢。
成渝地區承接資本密集型產業后,進一步注意價值鏈升級,也有利于我們更好應對全球價值鏈斷裂風險。現在產業轉移、制造業外資企業撤資論調抬頭,盡管不具有可行性,但也提醒我們必須提升價值鏈。國家也非常重視成渝地區承接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比如為推進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還專門設立了加工貿易基金。要推動價值鏈爬坡升級,必須注重兩個很重要的點,一個叫做數字導向,一個叫知識密集。
川觀新聞:數字導向落到產業上,成渝應該關注哪些產業?
余淼杰: 數字經濟有三方面內涵。一是數字商品貿易,偏向發揮電商優勢,打造電商平臺;二是數字服務貿易,主要包含如軟件出口、咨詢等;三是數據貿易,貴州做得很好。我覺得成都數字的商品貿易可能優勢不明顯,因為阿里等巨頭主要在東部,但是可以做數據貿易,和貴州更好合作,還可以發展數字服務貿易,這方面能運用好雙機場優勢,做數字空港。
川觀新聞:您前面說,價值鏈升級還有個關鍵是知識密集。
余淼杰:成渝地區目前能夠承接的是資本密集產業,下一步要努力提升它的產品的附加值,向中高端沖刺。這個怎么來實現?加強研發投入是非常重要。說到底還有一點,都需要靠人才,要讓要素更好配置,設計出更好的政策來吸引人才。人才的引進只是第一步工作,第二步,還要提升本地的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本次系列高端訪談活動由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省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與四川日報社聯合主辦。
相關鏈接
比較優勢不明顯時,產業如何錯位發展?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余淼杰這樣建議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同發展,同進步
共同進步
協調發展
成渝地區開放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共同發展,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