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名片
安邦智庫是成立于1993年的獨立跨國智庫,在戰略預判、政策解決方案和風險分析方面享有很高聲譽。從1998年開始服務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并在過去近三十年里為中國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提供研究和政策咨詢。
川觀智庫研究員 熊筱偉 李媛莉 攝影 李媛莉
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的重要任務。
完成上述任務有賴于和外界互動,而外界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作為長期從事戰略研究的智庫學者,安邦智庫創始人陳功提醒“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成渝地區當前要重點考慮的環境變量。
在此新背景下,他建議成渝地區有必要對相關工作進行再認識。川觀智庫通過視頻連線,向正在國外出差的陳功請教了更具體的觀察和思考。
新發展格局下的重新審視
依據兩個理由,判斷成渝地區戰略重要性將進一步提升
陳功先拋出結論:在新發展格局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重要性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他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央提出的“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在他看來,這對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要求來說是“必要的”——通過推動長江經濟帶沿線尤其是西端的經濟發展,將推動國內構建一個東西平衡的經濟空間,平衡中國經濟增長、擴大消費空間,從而對沖外部環境變化的相關影響,推動并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轉型;這也是“可行的”——沿長江經濟帶投放資源能夠降低產業成本,推動經濟要素從東向西的梯度轉移,進而構建一個新的消費高地,“現在看打造長江黃金水道還存在一些技術性障礙,像(船只難以)翻越大壩等等,但這些都有技術手段可以克服。”
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天然就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存在很強的關聯效應,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陳功表示重慶本身就是長江上游最重要的臨江港口城市,長江也流經四川廣大地區,因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完全可以、也應該與這項戰略進行更好協同,引導下游地區資金、技術和產業向中上游地區有序轉移,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
第二個理由,是學界近期討論熱烈的“新陸權”學說。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陸權國家。所謂“新陸權”理論是針對“現代陸上交通技術正在縮小陸上運輸方式和海上運輸方式的成本差距”“海上運輸‘卡脖子’問題越來越凸顯”等現狀,希望在高鐵等陸地運輸技術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軸。陳功認為,中國積極向陸地方向發展的趨勢在所必然。
位于歐亞大陸相對中心位置、且開行有中歐班列的成渝地區,由此面臨巨大戰略機遇。“坦率地講,過去在‘海權’背景下的經濟發展,(中西部)是比較難競爭過沿海發達地區的。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沿海地區距離外部市場很近,進出口都方便。”但在陳功看來,如今外部市場的條件發生了很大改變,“相對來說,成渝地區的機會來了,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
除了這兩個理由,陳功還提到成渝地區擁有的豐富資源、巨大人口和發展潛力。這一地區經濟發展能否騰飛,對新發展格局尤其是國內大循環戰略布局來說極其重要。
采用更強有力手段推進建設
避免兩大誤區,構建符合地方特點的網絡化城市群
理解了上述戰略意義和機遇,在具體實踐中各地該怎么去干?
陳功提醒首先要避免兩個誤區:一是簡單理解“戰略”,“戰略性政策是相對宏觀的、方向性的,某些人實際操作中可能就采取聽聽而已的態度。這在戰略性政策執行中是常見的問題”;二是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理解為一個單純的經濟課題,而非戰略命題。陳功認為如果政府抱有這種想法而不積極作為,那在現有體制機制下有些課題(比如同質化競爭、“中部塌陷”等)就很難得到很好解決,“經濟總是競爭的,要讓競爭服從于戰略,本身就必須要超越純經濟觀點。各地應該有相應的政治覺悟,從而采用更多、更強有力的手段去推進建設,去消除制度壁壘。”
在此基礎上,各地要做的事情有很多。陳功特別強調了兩點。
一方面是建立區域性的共同市場。所謂共同市場,最大特點就是貿易和資本、人員的自由流動。它的意義不用多說。“看看英國脫歐后的一系列麻煩,就能反過來看出共同市場的優勢。”陳功認為這是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切入點,具體實施重點就是在勞務、資本、產業、稅收和政策方面相向而行。他表示,國內外這方面目前沒有可套用的現成經驗,成渝地區要做的是“不求一步到位,只有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精神,由政府和市場共同去努力和探索。”
另一方面是構建符合地方特點的網絡化城市群。所謂網絡化城市群,是相對于“中心-外圍”屬性的攤大餅式格局,要求構建多中心多節點且互相聯系的城市群。這種結構是提升城市群質量的重要路徑,也更契合成渝地區以丘陵地形為主的地理環境。這需要城市間的差異化定位,也需要核心城市發揮好引領帶動作用。陳功建議應著力提升重慶主城和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以點帶面,同周邊市縣形成一體化發展。
【圈外話】
把握窗口期 參與“氫能社會”建設
近年來陳功高度關注的兩個話題,一個是“長江經濟帶”,另一個就是建設“氫能社會”。
“氫能社會”,不只是說某個產業發展的技術路線選擇,而是一種覆蓋技術、能源利用、市場與消費體系的戰略選擇,是一個包含了技術、工業生產、市場應用和社會配套的龐大體系。
為什么要建設“氫能社會”?一個重要原因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自身卻“多煤貧油少氣”,在陳功看來,能源安全始終是中國面臨的一大“卡脖子”問題,這既涉及到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投資和購買,還涉及到更重要的能源運輸。因此他始終建議發展“氫能社會”的國家戰略,以此使中國強化能源獨立能力、減小對外能源依賴。尤其是在當前背景下,“氫能社會”戰略有利于挖掘國內市場空間,釋放中國內部的潛力。
2019年“氫能源”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去年印發的《四川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亦明確將四川打造成為國內國際知名的氫能產業基地、示范應用特色區域和綠氫輸出基地。陳功認為四川有條件、也應該積極把握氫能產業發展的窗口期,建議加大相關支持力度,在未來“氫能社會”中占據更好生態位。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為成渝雙城經濟發展獻計獻策好!
成渝雙城雄起!
好事
始終心心相連!
釆用更強有力手段去消除制度壁壘
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