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名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創建于2013年1月,是國內最具特色的新型智庫之一。在全球及國內各大智庫評價榜單中,人大重陽穩居中國一線智庫行列。在全球治理、宏觀金融、大國關系、公共外交等研究上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川觀智庫研究員 李媛莉 熊筱偉 攝影 李媛莉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支持區域金融改革創新,開展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創新試點”。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曾受邀發言。上個月,在北京接受川觀智庫專訪時,王文為成渝地區金融改革創新的具體路徑支招,認為搶抓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的發展機遇,是成渝地區彎道超車的好時機。
金融科技和綠色金融都是巨大藍海。王文建議,用科技加持的金融服務要重視下沉,沉到成渝地區的縣一級,乃至鄉村。而綠色金融如果要發展,尤其需要政府當好“游戲規則”的制定者,探索推動形成新的綠色金融中心。
西部金融市場發展遠未飽和
用科技手段助力的金融服務要往下沉,沉到縣鄉級
很多時候,民間認為金融科技是以互聯網金融的接棒者身份出現的,但業界更多觀點表明,真正的金融科技是把目光聚焦在金融行業本身,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創新,全面應用于支付清算、借貸融資、財富管理、零售銀行、保險、交易結算等領域,由此開啟全新的金融時代。
王文也表示,金融科技能夠帶來的發展空間要比傳統金融乃至互聯網金融巨大得多,“金融科技可以為金融行業挖掘出新功能和屬性。”
從兩個角度上可以更進一步理解上述觀點。“中國資本市場的空間還非常大。”王文說,“中國上市公司總規模不過才10萬億到20萬億美元之間,美國大約是60萬億美元;國際上對美元的儲備需求占60%,人民幣才2%到3%。”作為更成熟的資本市場,美國80%以上的金融資金由機構打理,個人投資者非常少,但反觀國內,絕大多數都是“小股民”,機構占有的資金量很少。“光看這些,就知道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遠遠沒有飽和,西部地區更甚。”
第二個方面,王文認為全社會享受金融服務的增量非常大。“很多人的金融意識較滯后,只習慣將錢存銀行定期。也就這幾年,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掌握了電子支付等享受普通金融服務均等化的機會,但還有不少人不懂得參與金融服務的更多方式。”
基于以上兩個角度,王文表示,不夠飽和的金融市場為金融機構提供機會,金融科技的來臨倒逼機構本身進行全面和徹底的改變,與此同時,面對尚有巨大服務增量可挖掘的大眾用戶,新的金融功能和屬性大有可為。
這樣的機遇成渝地區該如何搶抓?王文提出三點建議,“首先是對人的培養,第二需要政策的支持,第三是金融市場的下沉。”
人的概念比較廣泛,王文表示包括金融領域的專業人才和政府官員,也涉及普通民眾。針對前者,他強調“建設西部金融中心需要懂金融的人才,金融人才需要有跨時空資源運營的能力。”王文認為,金融是跨時空的資源價值配置,即現在的錢未來花,未來的錢現在花。比如要買套價值1000萬元的房,手上只有100萬元,所以你向銀行貸款900萬元,這是未來的錢現在花;保險也是金融,現在的錢存進去,未來萬一有恙就把它花掉,這是現在的錢未來花。所以說,專業的金融人才必須要掌握這種能力。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王文則認為有必要培養其參與金融的意識,這事關金融行業的市場空間——民眾參與度越高,市場越大。
根據王文的觀察,他認為成渝地區在金融領域的交易機構還不夠多,需要從政策層面推動建立。因此他建議,“成渝地區需要政策的支持,建立起至少一個甚至多個金融相關的交易機構,無論是共建還是在其中某個城市都可以。”他補充,“成渝地區是有潛力建立交易所的,當然,不止是證券交易所。”
利用科技手段創新傳統金融行業的產品和服務,最大收獲之一是有效降低運營成本。“能用更加低的成本去服務大眾。”王文指出,這是金融行業與過去相比,更適宜往下沉的有利條件。“一定要下沉。把眼光放在縣一級,甚至下沉到鄉一級、村一級,往下沉,就是我們金融服務的藍海。”
以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為例,金融科技從業者們發現,他們正在崛起。“小鎮青年一般有穩定職業,加班時間不多,消費娛樂的時間充足,住房也很少按揭。根據我們的客群畫像,七成小鎮青年每月支出占個人月收入的比重超過80%。這就意味著,這個群體的消費市場巨大。”
未來碳市場金融潛力“超越想象”
政府要積極做“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建立起完善的綠色金融標準和服務體系
綠色金融是成渝地區在金融領域可行的第二條彎道超車的路。王文先解釋:“所謂綠色金融,就是金融機構和部門把與環保相關的潛在的回報、風險和成本都融合進金融業務中,在金融經營活動中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環境污染的治理。”他強調,綠色金融的核心是撬動金融資源投入到綠色產業和生態保護中去,產生業態包括: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銀行、綠色借貸等。
落到成渝地區,王文首先提醒關注的市場是碳排放交易。“這個市場非常大。”根據王文提供的數據,目前A股市場的日均交易額基本保持在1萬億元左右,但相比之下,碳交易市場近10年的交易額才幾百億元。
川觀智庫注意到,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今年4月出席人民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召開的“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開幕式上,也明確提到,我國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剛剛起步,需要進一步發揮碳市場的金融屬性。
王文提供研究報告進一步佐證,碳市場的金融潛力“可能超越想象”,“在人大重陽研究院參與承辦的2021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年會上,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要實現‘雙碳目標’,未來40年中國至少要投入480萬億元人民幣的成本。”
王文表示,如此巨大的投入,單靠政府資金顯然不夠,需要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在資源轉化配置的過程中,金融就可以參與并獲利。
他說,“所有金融需求,都會催生與金融業態相關的新的機構、服務和產品。對于成渝地區的決策者、金融機構來講,就要看到這個市場,去發現到底有哪一些新的領域并且去參與,自然就能獲得相關收益。”
王文建議成渝地區,抓住綠色金融快速發展的機會,積極構建與之有關的金融業態,形成新的綠色金融中心和金融體系。成渝地區有相當一部分產業是高耗能的,要推動環保,又要平衡地方經濟發展,光靠環保部門的管控、處罰等措施,不能治本,不會真正實現綠色發展。通過綠色金融,可以采取一票否決制的方式,假設企業環保不達標,就不能得到銀行和相關金融機構的資金或投資,由此金融機構就能有審查機制,建立起綠色發展的更多標準。
但這可能影響到金融機構的收益。被影響的收益怎么補?靠地方財政來撬動更多的資金。通常投入一筆財政資金,將會撬動30倍、50倍,甚至更高的綠色金融資金出現。在財政撬動金融資金的過程中,會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的資金投向生態環保行業。
建議成渝地區推動建設綠色金融中心時,王文強調政府的作為,要積極做“游戲規則的制定者”,通過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建立起完善的綠色金融標準和服務體系。具體可以側重金融支持綠色產業創新升級,金融支持傳統產業綠色改造轉型等。王文表示,全國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浙江湖州、衢州,廣州花都區等地方的案例值得借鑒。
【圈外話】
個人參與“碳交易”的金融路徑
王文堅持一個觀點,認為金融是人人可參與,并且值得參與的。
7月16日,全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開市,根據目前碳排放交易系統的規定,普通民眾尚不能以個人身份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即不可以申請開設個人的交易賬戶。
那么,面對巨大的碳交易金融市場,人人參與的路徑在哪里?
王文認為,現階段參與碳普惠活動是最佳途徑。“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技術測算日常生活的碳排放,綠色出行、植樹造林等減排增匯的行為,可以折算成相應的碳匯換取政府或機構的激勵,諸如積分優惠、現金等。”他表示,這就是直接或間接參與碳市場交易的方式。
另外,隨著市場的發展,排放權質押、碳期貨、碳期權以及掛鉤排放權的結構性金融產品等也會隨之出現,可以作為投資對象。但王文提醒,金融屬性的產品具有市場風險,投資之前,每個人都應該充分學習金融知識。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成渝共發展!
加油
經濟增長
加油
加油
雙城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