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智庫研究員 熊筱偉 李媛莉 攝影 李媛莉
智庫名片
阿里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是國內互聯網企業中第一家內設研究智庫。
扎根于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豐富的商業生態,阿里研究院已成為在國內外數字經濟和數字治理研究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企業智庫,入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組”(TTCSP)全球智庫百強榜單。
推動產業數字化,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的一項重要任務。
如何完成這項任務,川觀智庫請教了國內研究數字經濟領域的頂尖機構——阿里研究院。近日在北京阿里中心,該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安琳接受了專訪。
聽安琳聊數字化轉型,是件有意思的事。他提供了一種不同于傳統話語體系、卻又能邏輯自洽的全新視角,讓我們能從“消費升級”來切入這個“老話題”,重新理解數字化轉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審視轉型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而這有助于成渝地區對既有工作思路與策略進行再思考與再完善。
怎么看?
消費升級推動數字化轉型進入2.0階段,
擁抱它事關企業轉型成敗
訪談從一個困惑聊起:部分企業反映投了不少錢搞數字化轉型,但為啥效果不好?
原因當然很多,但有一點安琳認為可能不少人沒意識到:企業數字化轉型也分階段,且如今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企業數字化轉型2.0。如果沒意識到進入新階段,也就談不上擁抱新階段,更很難期待數字化轉型有好的效果。
怎么定義這個新階段?“過去數字化轉型更多關注企業內部,思考怎么用數字技術來優化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而新階段則在“對內”的同時,增加了“對外”的維度,思考怎么用數字技術來匹配供需,讓廠商更好找到消費者,讓消費者更好找到廠商。因為多了這個維度,所以叫數字化轉型2.0。
推動數字化轉型邁向2.0階段的,是消費升級。
對于消費升級,人們并不陌生。搶購智能馬桶蓋、手機越換越好……都是生活中可見可感的現象。對此安琳補充了兩點:第一,消費升級是一個自然趨勢。從全球經驗看,當國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國民消費結構就會發生變化,生存型消費(如飲食)占比會明顯下降,而發展型消費(如教育)、享受型消費(如游戲)占比會上升。中國2019年就突破了這個數字。與此同時全國人口結構也在發生一些重要變化,如老齡化等。
人口結構變了,收入水平變了,市場就一定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首先會沖擊消費品企業,但很快會隨著產業鏈傳導而為其他企業所感知。
具體是什么變化?這是安琳想補充的第二點:消費需求的日趨多元化、碎片化。“不同年齡習慣偏好文化會帶來不同需求,市場會有幾乎無限的細分賽道。”面對這種情況,企業可能會“失焦”——想要深入了解市場變化,原有方式方法的效率和精準度跟不上;盲目追逐消費潮流,投資又容易打水漂……企業因此陷入不知何去何從的尷尬境地。
借“牛奶的故事”,安琳進一步詮釋了上述觀點。
過去超市里賣盒裝牛奶,保質期通常能有6個月至1年。這樣做雖然會損失一部分口感和營養,但能大大減少過期的風險從而降低成本和售價。但現在越來越多人寧愿多花一點錢、寧愿保質期變短,也要追求更好的口感和營養。目前技術也允許廠商生產保質期只有1個月、3天甚至1天的牛奶。
按理說這類牛奶利潤很高,但企業往往不敢嘗試。因為類似需求小眾且分散,廠商生產出來很容易變成庫存積壓,然后變質、虧損。“如果能精確知道它們的消費者在哪兒、有多大規模、用什么渠道可以抵達,那廠商當然就敢生產。”
問題是怎么知道這些信息?傳統數字化轉型,發揮不了太大作用,“即便牛奶生產線做到全程智能監控,生產損耗降到最低,供應鏈管理、超市鋪貨做到最好,也回答不了‘消費者在哪兒’的問題。”
這就解釋了最初的困惑:為什么有的企業投入那么多錢做數字化改造,還是覺得生意越來越難做?因為在消費升級背景下,它們還是不具備及時捕捉市場變化的能力。而形成這種能力,就是數字化轉型2.0的重要內容。
“牛奶故事”說的是企業,也是區域經濟。
消費升級同樣是擺在成渝地區面前的巨大機遇和挑戰。安琳把這種機遇和挑戰具象化為一個問題:消費活躍的成渝地區,為啥沒哺育出一批同樣活躍的本土品牌?
根據阿里巴巴相關研究,成渝地區在全國城市消費能力排名中位居前列,但在新品牌崛起榜單中則相對靠后,“去商場里看看,你會發現更多是全球商品來供給川渝消費。換句話說,目前正在發生的消費升級,暫時還沒有很好帶動本地產業發展。”而伴隨著消費升級趨勢,當前國內正迎來一波新的品牌崛起浪潮。
那成渝地區還有沒有機會?答案是肯定的。安琳表示非常看好成渝地區,因為當地有產業基礎、有消費潛力。關鍵是本土企業能否有效整合它們。而要實現整合、要更好滿足本土消費需求,同樣需要推進數字化轉型2.0來強化企業“對內”和“對外”能力。
怎么辦?
擁抱新趨勢,
企業和政府需要做些什么?
數字化轉型2.0涉及的相關技術,目前幾乎都能在市場中找到。但安琳提醒,這項工作不只是“技術引入”那么簡單,還有一系列工作需要企業和政府去做。
企業該怎么辦?
盡快“動起來”,但不是盲目求快而是做好頂層設計小步快跑
對于企業,安琳的建議是“推動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可簡單理解為利用數字化技術,進一步強化企業內部專業能力和對外供需對接能力。
具體到操作層面,安琳提了兩點建議:首先要提高認識,包括企業的負責人和管理團隊。這并不容易,畢竟人很容易被過往的成功“鎖定”,“一路靠渠道、靠生產走過來,企業老總當然會很相信(過往的發展路徑)。這時需要有人告訴他,過去邏輯在今天會在哪些地方遇到挑戰,又有哪些‘新武器’可以應對。”他建議企業可尋求相關咨詢服務。
安琳的第二點建議是盡快“動起來”,且“早動總比晚動好,等企業和市場脫節、銷售額下降時再轉型,風險更大。”
動起來,不完全等于“引入數字技術”。安琳提醒這對企業來說是脫胎換骨般的轉變——引入新的生產力,意味著要對包括組織和部門設置等原有生產關系做相應調整,“要準備用3到5年時間把一整套體系貫徹下去,然后用8到10年來看效果。”
盡快,也不等于盲目求快。安琳提到如今不少企業在觀望,除了認知不足外,也有一部分是因為自身制造能力還相對粗放,“它要補的‘課’其實蠻多。所以要把握‘度’,不能一心急把自己‘補死了’,還是要‘小步快跑’。”他建議企業做相關頂層設計,目的不在于把未來每一步都設計好,而是明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穩步推進。
政府該怎么辦?
除了“給補貼”,還有四件事可優先去做
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2.0,政府可以做什么?
最常見的做法,是“給補貼”。“轉型的回報周期比較長,這時政府提供一部分啟動資金,當然會很好起到引導企業的作用。”安琳也注意到,沿海先行地區在做好補貼引導同時,還在多個方面持續發力。歸納起來,至少有以下四件事可供成渝地區借鑒參考——
一是幫助企業認清趨勢。在政府自身有清晰認知基礎上,推動企業認識到轉型必要性,“幫助企業用正確思路和方法去推進‘兩網’(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融合,自然會好過用數字技術去修修補補,挽回過去那一套已經跟市場需求脫節的供給體系。”
二是做好示范。示范效果毋庸置疑,關鍵是樹立什么樣的標桿。安琳介紹,“樹標桿”的通行準則是要示范正確的理念和方向,突出“兩網”融合;經驗要可復制,且示范要分層——既有做得最好的企業案例,也有剛開始做但效果不錯的典型,“讓不同企業家放眼望去,都能看到身邊的可行路徑。”
第三件事是相關基礎投入,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網絡基礎設施,如5G、干線網絡和數據中心建設等。
第四件事則是推動兩大體系——現代流通服務體系、數字經濟相關的現代專業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尤其是后一個體系,安琳提到電商興起不僅靠淘寶等平臺,還靠支撐平臺運轉的各項服務,如在線支付、直播、代運營等。企業數字化轉型2.0同樣需要依托強有力的專業服務。從沿海實踐看,這也是政府能發揮作用的重要領域之一。
【圈外話】
用兩組指標觀察地區發展潛力
安琳幾乎每年都會來川渝調研,“不瞞你說,觀察國內消費新業態發展,我們有幾個很重要的觀測地,成都、重慶都在其中。”他坦言自己尤其喜歡成渝地區消費中表現出的、鮮明的年輕人特點,這在國內并不多見。
不僅是消費,安琳認為整體來看成渝地區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一定會是未來全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有意思的是,他還分享了作出上述判斷所基于的兩組指標:一是涉及地區商業環境的四個指標:制造能力、零售和分銷體系、流通體系以及軟實力;二是城鎮化率和居民消費率。
他解釋,前一組主要看的是發展基礎,后一組則是需求潛力。“一方面拿這四個指標看成渝地區,會發現哪個都不弱;另一方面目前當地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居民消費率較高。這意味著隨著城鎮化推進,成渝地區還有巨大消費潛力可以釋放。”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成都加油
加油
加油
加油
加油
成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