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奉生 鄢懷林 廣元觀察 朱榮杰
9月8日,走進廣元市青川縣,群山如黛,林海翻波。房石鎮林下中藥材現代林業園區內,連片黃連順著起伏山勢鋪展成連綿綠毯,陽光灑在肥厚葉片上,折射出躍動的生機。這生機勃勃的綠色畫卷,正是青川縣深耕林下經濟、解鎖鄉村振興密碼的生動注腳。
王開晉 攝
近年來,青川縣搶抓發展機遇,發揮資源優勢,下好“真”功夫,做好“硬”文章。因地制宜做精做優林下經濟,推動森林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助力農民群眾增收,走出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林藥共生:立體種植鋪就富民路
“六年周期畝均投入1.5萬元,畝產400公斤黃連按市價每公斤330元計算,扣除成本后年均純利2萬元左右。”房石鎮返鄉創業大學生董微微算起林下種植賬,眼里滿是憧憬。這位95后“新農人”不僅采用仿野生方式培育黃連,更創新“草本+木本”“高株+矮株”的立體種植模式,在黃連間隙套種黃柏,又輪作淫羊藿、黨參等短期作物,讓林地四季都能產生收益。
在青川,像董微微這樣巧做“林下文章”的農戶不在少數。房石鎮種植戶何其陽指著兩分多地的毛慈菇喜滋滋地說:“就這點‘寶貝’,能賣12萬元。”他打理的120畝毛慈菇基地,已累計收入300萬元,全部進入采收期后預計總收入可達6000余萬元。
樂安鎮向陽村則在技術帶頭人黎恩俊的帶領下,把天麻做成了支柱產業。村民楊小軍去年種植八分地天麻收入14萬元,今年果斷擴種到兩畝,他高興地說:“跟著技術能人走,日子準能更紅火。”
林下經濟不僅富了種植戶,而且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就業。“我常年在園區務工,一年能掙2萬余元,還能照顧家里。”房石鎮天井村村民何菊蓮除草時說。據統計,全縣已發展中藥材種植8.1萬畝,綜合產值突破13億元,帶動2.5萬戶農戶吃上“生態飯”,戶均年增收超2萬元,讓“綠水青山”持續轉化為“金山銀山”。
王開晉 攝
林景共榮:山水顏值變經濟價值
青山疊翠間,瀝青公路蜿蜒伸展;潺潺溪水旁,特色木屋錯落有致。喬莊鎮大溝村茶溪·峪見林下民宿依山而建,游客或漫步林間聽鳥叫,或圍坐庭院話家常,盡享生態之美。“這地方山好水好空氣好,住得比城里還舒服,這趟來得很值。”甘肅游客張玉秀連連稱贊。
依托豐富的林地資源,該縣因地制宜發展“林景共榮”新業態,將山水風光、森林康養、田園鄉愁等元素融入鄉村旅游。
截至目前,全縣已發展林下民宿80余家、床位2100張,重點打造的茶溪·峪見、林影星空、塵外水尚茶寨等特色山宿、水宿,讓村莊變成了景區,山林化作了風景線。今年1至8月,全縣已接待游客990余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4%,生態旅游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我是土生土長的青川人,回來開民宿,就是想用好家鄉的好山好水,讓游客在這兒找到‘回家’的感覺。”茶溪·峪見民宿董事長張柳的話語里,滿是對家鄉的熱愛與期許。
林業改革:破繭成蝶釋放生態紅利
“以前這里是光禿禿的灌木坡,現在變成了‘聚寶盆’。”站在海拔 1800米的箐橋林場種植區,青川縣箐橋林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羅軍望著眼前700畝黃連基地感慨不已。伴隨著挖掘機的轟鳴聲,這片曾經的荒山正加速變身為中藥材產業園。
改革是激活林業資源的關鍵,青川縣堅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林場+”改革,通過清理灌木林、改良土壤、修建產業路等舉措,讓荊棘荒山蛻變為富民產業園。箐橋林場半山間的500畝淫羊藿種植基地、5個林場抱團經營、按股分紅,形成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的良性模式,整合1000萬元專項資金打造省級現代林業園區,讓改革紅利持續惠及更多群眾。
“我在林場干活,一天能掙150到200元,閑時養100余箱蜜蜂,光養蜂就收入8萬余元。”林場職工柏志強的笑容里,寫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要以‘含綠量’的提升,換取‘含金量’的增長。” 青川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盧成建表示,當前青川縣正錨定2030年林糧面積100萬畝、年綜合產值100億元“雙百”目標,展開系統性布局。該縣將繼續聚焦品牌建設,強化科技賦能,深挖林地潛力,培育壯大經營主體,通過精準營銷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打造多條特色產業鏈,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