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閆磊
六盤山腹地,林木參天,綠水潺潺。山腳的冶家村辦起了100多家民宿、農家樂,牛街小吃店前排起了長隊,香水堡房車營地游客一住就是月余……這是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最尋常不過的一瞥。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期,寧夏固原“18℃夏天”這一新晉農文旅IP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打卡。來自固原官方的一組數據:7—8月當地接待游客近5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帶動黃牛肉、蜂蜜、菌菇、冷涼蔬菜等當地農特產品銷售及文旅消費23.55億元,同比增長10%。
“18℃夏天”,不僅凸顯當地涼爽氣候,更折射當地生態建設成果。固原曾因水土流失、生態脆弱等問題,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近年來,當地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小流域綜合治理,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不斷上升,分別達17.7%和87%。昔日“苦瘠甲天下”的苦寒之地已成為西北首個聯合國“自然城市”。
優良生態夯實了農文旅融合的基底,而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核心在于找準特色。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各異,如果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項目,易陷入同質化競爭困境。唯有因地制宜、彰顯特色,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8℃夏天”帶“熱”旅游的背后,正是固原善于挖掘并放大自身特色,以此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化學反應”。當地通過農家樂、夜市、研學項目以及山花節、森林越野等文體活動,讓游客得以全方位體驗六盤山生態、氣候資源及其農特產品的細膩品質,打破農業與文旅、加工等各種業態的壁壘,實現了你中有我、相互拓展、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增長效應。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文旅融合發展,從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發展具有鮮明地域特點和品牌優勢的農產品及其衍生文化體驗、休閑觀光項目,到打通鄉村旅游“最后一公里”,相關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為農文旅融合提供了堅實支撐。各地已涌現出一批具有較高辨識度的融合IP。比如,寧夏北部“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將葡萄種植、釀酒工藝與酒莊旅游、藝術展融為一體;福建武平縣陽民村“十里翠竹”深挖竹元素、延伸竹產業鏈;廣東汕尾“海洋牧場”發展漁村風情、海鮮美食之旅;貴州黔東南“村BA”發揚當地體育傳統與民俗節慶;浙江永嘉縣做深宋韻文化文章、活化打造“江南宋村”……通過深挖當地資源稟賦,將其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播的價值體驗,這些被精心打造的農文旅IP大放異彩。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向縱深推進,更多的農文旅IP出新、“出圈”,成為當地統籌城鄉發展、激活發展潛能、重塑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和引擎。圍繞“18℃夏天”,固原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加強區域資源整合與功能互補、錯位發展,在全國15個省市設立農文旅推介窗口,持續推進形成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六盤山旅游圈、產業帶。涇源縣冶家村暑期高峰日均接待游客約3000人,解決近400人就業。這一實踐表明,實現IP價值最大化,真正讓鄉村強起來、農民富起來,還需不斷探索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專業團隊及村民共同參與的發展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當前,農文旅融合正從政策紅利向產業紅利加速轉化,推動鄉村向多元產業躍遷,鄉村也日益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高地、人人向往的詩意棲居地。隨著利好政策持續落地,期待更多鄉村找回自信,擁有自己的消費新IP,帶著更多“土特產”走向全國,展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鄉村發展新畫卷。
《光明日報》(2025年09月08日 02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