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河旅游區
川觀新聞記者 陳昊 攝影 趙明
溯溪而上,腳下是40—50厘米深的清澈河水,河底是整塊天然巖石。9月6日,成都市民江駿帶著兩個女兒來到內江市威遠縣石板河旅游區,感受穹窿地貌的天然杰作,“涼快,孩子也學習了不少地質知識。”
“天下穹窿看威遠,穹窿精華在石板河。”當天,“活力中國調研行”四川主題采訪活動走進石板河旅游區,站在水簾飛虹景點岸邊,但覺響聲入耳、水汽撲面、涼意襲身。
石板河名源于其獨特構造,長約7公里的U型河床,由一整塊巖石構成,有“中國最長石板河”之稱,游客可以全程徒步游覽。景區依托獨特的穹窿地貌特征,以石板河為基礎,以“水”為主題,打造了水簾飛虹、枕水山居、響灘子瀑布等13個景點,吸引了許多自駕、親子游客前往。景區負責人吳桓宇介紹,自2020年7月開園以來,已累計接待游客近200萬人次。
石板河旅游區
“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吳桓宇說,石板河旅游區屬于自然景觀類景區,2023年夏季的高溫干旱致使景區缺水,而暑期正是景區旅游旺季,導致游客減少。運營團隊意識到,不能完全“靠天吃飯”,拓展新業態勢在必行。
出路在哪?水的優勢消失后,運營團隊把目光轉向了河床——那一整塊巖石。
景區開發兩條研學線路,設置穹窿地質研學課程,讓中小學生實地了解穹窿地貌和石板河的成因,學習景區內動植物習性特征以及野外救生技能、急救方法。此外,景區還聯動1929工業研學基地、國家南方·連界足球競訓基地等,共同打造“威遠研學朋友圈”,以景區為主要載體的“威遠穹窿構造研學旅行實踐基地”入選四川省首批地學研學旅行實踐基地。
一組數據折射出景區“巖”學熱:今年1—8月,石板河旅游區接待研學游客超3000人次,同比增長超100%。
石板河旅游區
從石板河旅游區一隅,看內江全域。內江地處成渝兩地之間,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正通過發展研學旅游,最大化釋放資源價值,助力實現資源高效轉化。
“目前內江正加快打造成渝地區研學旅行城市。”內江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盧志彬介紹,通過多點布局,當地建設重點研學營地(基地),石板河地質研學基地成為內江重點打造的特色基地之一。“內江將通過主題集聚和內容提升,增強特色基地的辨識度和吸引力,加快形成支撐全域研學網絡的核心節點。”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巖”學,研學,活力中國!
“巖”續不斷的旅游打卡之地,“石”在精彩!
“天下穹窿看威遠,穹窿精華在石板河”,走進石板河旅游區,站在水簾飛虹景點岸邊,但覺響聲入耳、水汽撲面、涼意襲身,不僅感受穹窿地貌的天然杰作,還能學到不少地質知識,真是一舉幾得喲!
景區開發,旅游熱線,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這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謀發展的成功例子哈。
哈!原來是內江市威遠縣石板河,大家約起,一起去威遠淌石板河,踩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