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科學》5日在線發表了光催化氫氣“裂解”的重要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新型光催化策略,在常溫條件下實現氫氣異裂,為綠色低碳化工提供了全新路徑。
科研人員在氣相色譜前檢測分析二氧化碳轉化為乙烷或乙烯實驗結果。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供圖
傳統氫氣異裂過程需在高溫高壓下進行,不僅能耗高,也伴隨一定的安全風險。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利用光生電子與空穴共同構建空間相鄰的正負電荷中心,成功突破了這一技術瓶頸。他們以金/二氧化鈦為模型催化劑,在紫外光激發下,產生束縛態電子-空穴對,實現了常溫下的氫氣高效異裂。
更令人振奮的是,這種光催化方法在二氧化碳還原反應中展現出顯著優勢。在常溫條件下,氫氣異裂產生的活性氫物種可以將二氧化碳全部轉化為乙烷,再通過后續裝置轉化為乙烯,轉化率高達99%。而且,催化劑可以穩定運行超過1500小時,顯示出極佳的工業應用前景。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峰說,這一技術可以拓展至多種光催化劑體系,甚至可以利用太陽光實現二氧化碳加氫制乙烷,選擇性達到90%。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王璠 宋慈
審核:張爽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