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博覽會展臺上的產品。
川觀新聞記者 行曉藝
這段時間,甘孜州白玉縣沙馬鄉的田間地頭,農戶們忙得不可開交。這里種植的雪菊已經迎來采摘期。
9月5日,遠在幾百公里外的成都,這些高原雪菊被擺上今年的四川農業博覽會展臺。
農博會的39幫扶主題展館,白玉縣的雪菊、藜麥、云朵玫瑰被擺在“C位”。“昨天農博會開幕第一天,就有很多人來購買,今天也一直有人來問。”四川發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四川發展)托底性幫扶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些特色產品從地里走上貨架、走出甘孜,有四川發展的深度參與。
2023年9月,四川省啟動39個欠發達縣域托底性幫扶工作,著力推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托底性幫扶工作開展后,四川發展結對幫扶白玉縣,選派1名處級干部擔任白玉縣托底性幫扶專班成員,選派6名第一書記在一線開展工作,二三級公司結對幫扶白玉縣11個鄉15個村。
四川發展派駐當地幫扶專班經過調研發現,當地雪菊、藜麥產業有基礎,但產業鏈還不夠完善、種植技術還需提高、銷售渠道有待拓寬。
“我們決定加大對白玉縣雪菊、藜麥的培育力度。從種植、加工到產品銷售,促進增產增收。”四川發展相關負責人介紹。
就這樣,四川發展托底性幫扶的實施主體——四川省川發展慈善基金會帶動7家四川發展下屬企業,出資50萬元開展藜麥、雪菊擴大種植規模項目。依托“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入種植專家,帶來先進種植技術與管理經驗,推動當地農業向現代化、特色化方向發展。
同時,基金會協助監督項目實施,并進行兜底收購,帶動全縣800戶農戶每年戶均增收3200元。
銷量也在持續拓寬。四川發展依托旗下“川林好物”“西藏電商”等電商平臺,助力白玉縣特色農產品“走出去”,提升產品知名度和銷量。
除了雪菊和藜麥,四川發展更結合資源稟賦,讓當地村民吃上“文旅飯”。“今年5月,‘紅泉谷’特色文旅產業項目正式投運,短短幾個月,營業額已經近34萬元。”四川發展派駐甘孜州白玉縣沙馬鄉德西村第一書記張鐳告訴記者。
據悉,2023年9月,四川發展捐資800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本金,參與建設運營該項目。不僅如此,紅泉谷文旅項目還采用“抱團取暖”的方式:德西村占股40%,沙馬鄉其余4個村分別占股10%,鄉集體經濟占20%,推動沙馬鄉整體發展。
受訪者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