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中央紅軍在漢源縣宜東鎮播下革命火種,建立蘇維埃政權,為當地人民帶來解放的希望。如今,這座承載紅色記憶的古鎮,正以紅色精神為筆、以振興實踐為墨,書寫產業升級、文旅融合、民生改善的時代新篇章,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持續煥發光彩。
紅色記憶:蘇維埃政權的光輝起點
在宜東鎮天罡村,一座古樸院落靜靜矗立,這里曾是1935年“宜東蘇維埃委員會”的誕生地。當年6月,中央紅軍攻克飛越嶺后進駐宜東。面對國民黨的謠言與恐嚇,紅軍以“打土豪分田地”的宣傳和秋毫無犯的實際行動贏得民心,隨后在佐署衙內成立蘇維埃委員會。7名委員帶領群眾分糧分物、打擊惡霸,并組建游擊中隊保衛政權。這段光輝歷史,成為宜東鎮深刻的精神印記。
產業振興:特色農業帶動經濟發展
歲月更迭,紅色熱土迎來嶄新蛻變。今日的宜東鎮,已從往昔的革命老區發展為漢源縣西北部的經濟文化中心。依托2.6萬畝耕地,宜東鎮大力發展紅富士蘋果、花椒、甜櫻桃等特色農產品,年產值突破億元。新建成的海亭農貿市場,成為輻射周邊的交易樞紐,為農產品銷售和群眾增收提供了關鍵平臺。
天罡村村民王美表示:“道路、堰渠都修好了,產業發展越來越好,收入增加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
文旅融合:古道新橋激活鄉村活力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借助省道435建設與水果產業環線項目,宜東鎮積極推進“農業+文旅”融合發展:茶馬古道上的天罡傳統村落重煥生機,新建的“飛越大橋”成為夏季人氣打卡點,吸引大量游客消費,村民借此拓寬經營渠道,實現多元增收。
村民李敏高興地說:“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政府修建的網紅橋吸引了眾多游客和商人,日子越來越紅火。”
民生改善:教育醫療同步提升
在推動產業發展的同時,宜東鎮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方面顯著提升。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孩子們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衛生院服務能力增強,群眾看病報銷更加便捷;灌溉堰渠、居住區改造等工程陸續落地,生活與環境質量同步提高。
村民童詩萌、王自習和彭天全紛紛表示,對孩子教育更放心,生活無憂無慮,醫療服務也更加便捷,幸福感顯著提升。
展望未來:續寫紅色鄉村新愿景
從紅色政權的誕生地,到如今民生安康、產業興旺的美麗鄉鎮,宜東鎮正沿著先輩的足跡,在新時代續寫發展新篇章。宜東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潘雨陽表示:“我們將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精神,推進城鎮新區規劃建設,借助省道435和水果產業環線等項目,推動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為實現‘百年紅色村、千年茶馬道、萬畝產業園’的美好愿景而努力,為漢源縣打造市域副中心貢獻宜東力量?!?/p>
漢源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