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目前,我國養老需求呈現“9073”格局,即90%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選擇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居家養老仍是老年人最期望的養老方式。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適老家具設計指南》,正是對這一需求的精準回應。該指南并非針對某一類產品,而是從系統層面對家具的顏色、結構、安全性、智能功能等提出全面適老要求,推動行業從“盡量照顧”轉向“精準適配”。
為老年人設計的家具,應從視覺安全做起。家具色彩對比度不足,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多“隱藏風險”。該指南提出,家具色調應溫和,并與墻面、地面形成一定反差,以便老年人清晰識別邊緣,減少磕碰情況的發生。這些細節看似微不足道,卻十分關鍵。一條清晰可辨的桌邊線,或許就能避免一次跌倒、一次受傷,其守護的不僅是安全,更是安心。
結構設計更人性化,才能帶來真正的舒適感。該指南對家具高度、角度提出了可調節要求,強調邊角圓滑、扶手防滑、坐墊可拆洗等。這意味著,老年人在起坐、倚靠、活動時都能獲得更大的支撐和便利。對老年人而言,一把椅子是否好用,往往決定了其一整天的活動意愿;一個柜門是否容易開啟,影響著其內心的尊嚴感。
智能化設計越簡單,越容易貼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智能”的目的不是復雜、先進,而是好用和體貼。該指南明確提出,智能設備的操作提示要明確直接,流程要簡潔,交互方式應適配老年人認知特點。這種理念有助于打破科技與老年人之間的隔閡,讓他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不被操作難度勸退。
功能配置與老年人身體狀況的貼合,是實用主義的體現。針對各種家具,該指南逐一列明了適老化部件的配置建議:防滑腳墊、助起身裝置、安全護欄、升降掛衣桿……這些要求都建立在指南制定者對老年人生理變化的深刻理解上。這些配置建議不僅讓適老家具的使用變得輕松,也讓家庭照護負擔有所減輕。
以人體數據為依據,是規范化的進步。標準明確要求產品尺寸參考老年人身體特征,并給出推薦值。這為企業提供了精準指導,避免了產品制造“靠想象”、使用效果“靠運氣”的尷尬局面。
該指南不僅是為老年人設定的“產品說明書”,更是一份推動全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它將促使企業把老年人的需求嵌入研發流程,從市場導向轉為需求導向,同時,該指南也有助激發企業研發新型產品的潛力。
該指南的發布只是開始,落地應用更為關鍵。讓適老家具真正走進千家萬戶,仍需制度配套與政策推動。在老舊小區改造、家庭適老化改造、社區養老服務提升等場景中,有關部門應選擇符合該指南要求的適老家具;在養老院、醫養結合機構的家具采購中,該指南也可變為采購指南。
家具是“沉默的陪伴者”,也是生活質量的隱形基石。對老年人來說,一把好用的椅子能撐起一個安穩的黃昏午后,一個順手的拉桿能幫他們實現生活自理。家具雖小,承載的卻是老年人對生活的掌控感。指南的意義,在于把握這些細節,讓老年人的生活變得更加可控、有序。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評論投稿郵箱:mzpljkb@163.com
來源:老年健康報
文:尤穎康(媒體人)
策劃:鄭穎璠
編輯: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徐秉楠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