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觀察 馬幗才 施皓文
9月3日中午,吃過午飯,南江縣紅光鎮房嶺村村民袁德榮抱著一摞碗筷,走進廚房,熟練地揭開灶臺旁的水缸蓋子,拿出瓜瓢一勺一勺開始取水,見狀,老伴嘟囔著,“你不曉得直接放自來水哦。”
擰開袁德榮家的水龍頭,一股自來水涓涓流出,那為啥還用水缸儲水呢?原來,這個習慣來源于袁德榮多年來對缺水的“惶恐”。
據了解,房嶺村因地勢環境原因,一直以來吃水較為困難,2017年,房嶺村實施了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全村400多戶居民安裝了自來水,但由于村上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和專業的維護設備,導致供水管網維護困難,“到我們村上的水管必須經過其他村的土地,常常被不小心挖斷、或者損壞,導致村內無水可用。”房嶺村黨總支部副書記袁中榮說。
自來水管里不出水,一家7口一起生活的袁德榮不得不踏上“找水之路”,“每隔兩三天,我就要騎著三輪車、拉著幾個水桶,到山泉水、山坪塘這些地方去找,遇到天旱,也有可能找不到水。”這才讓袁德榮形成了常常要在水缸里蓄滿水的習慣。
“但現在還是不同,以前找水,再轉移到水缸,要用幾個小時,現在只是打開水龍頭,啥也不管,一會兒就裝滿了,我的水缸再也沒空過。”袁德榮笑著說,三輪車已經在屋后“休息”了,用不上。
自來水怎么又有了?
原來,南江縣紅光鎮紀委開展“有事找紀檢”入戶走訪時發現,不少群眾反映用水難,為了盡快改變這一現象,鎮紀委收集問題、分析情況匯總后第一時間上報,并積極組織相關部門研討解決方案。
隨后,南江縣水利局在全縣范圍開展了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調研走訪,收集群眾、基層干部對改善供水管理的意見建議,按照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要求,在紅光鎮房嶺村、柏山村、房嶺村、公山鎮石礦村推進縣域統管試點。
“我們一方面是對村內的供水管道全面摸排,梳理出影響供水的問題清單,制定方案對供水設施設備進行改造,并通過建立供水管護機制,安裝智能計量水表及充值設備,張貼便民服務卡等方式,讓村民直接和公司取得聯系,接受公司24小時不打烊服務,最大限度方便群眾,服務群眾。”南江縣鄉鎮供水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楊黎明說。
“我們門口就張貼的有供水管理人員的電話號碼,管道、閘閥有問題了,打電話很快就來處理了,再也沒有長時間停過水。”紅光鎮房嶺村村民馬力說。
截至目前,南江縣水利局已在4個村完成了一體化建設,預計到今年底,還將完成23個村的一體化建設。據測算,試點村水損由試點前的60%大幅降低到10%,群眾滿意率達到98%以上。
項目實施過程中,南江縣紀委監委運用聯動監督、片區協作等機制,緊盯項目程序、管網設計、資金管理、質量進度等關鍵環節,開展全過程跟進監督,保障村民早日用上放心水。下一步,南江縣紀委監委將繼續壓實屬地政府主體責任、水利部門監管責任、供水站運行管理責任,堅決查處農村供水工程重建輕管、供水不穩定、水費管理不規范等亂象背后的作風和腐敗問題。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