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觀察 冷潤雨/文 川觀新聞記者 趙明/圖
“傳統文化不缺魅力,只是需要用更現代、更鮮活的方式去表達。”在“萬千氣象看四川·文旅融合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樂山專場現場,峨眉武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馬趙凌云談及傳播心得時這樣說。
樂山有3處世界級遺產,39處國家A級旅游景區,51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何做好融合這篇大文章?發布會現場,樂山以峨眉武術的創新傳播、夾江竹紙的活態傳承為案例,現場分享了當地以文旅融合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
融合碰撞,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峨眉武術“出圈”的關鍵詞。
發布會現場。(攝影:趙明)
近年來,峨眉武術與當代藝術、時尚、影視、文旅甚至消防領域碰撞融合。“要用時代感的眼光,去推動傳統文化創新。”馬趙凌云說,在峨眉武術傳播上,她一直努力把峨眉武術從傳統的“框架”里拎出來,甚至為傳統文化找到“造血”功能。
她組建了一個由“Z世代”組成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團,拍攝的不少作品走紅海內外。這群年輕人,通過挖掘流派故事和文化內涵,打破峨眉武術在武俠小說中的“玄幻”印象,讓大眾看到,峨眉武術是有根、有魂、有真實歷史的。另一方面,她們借短視頻平臺發力“破圈”,將武術與書法、國畫等傳統元素融合起來,用場景化敘事復刻武俠經典。
馬趙凌云現場分享。(攝影:趙明)
提及夾江竹紙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揚,夾江竹紙制作技藝縣級非遺傳承人楊雨介紹,他所在企業研發生產了不少文創品,還要研發更多老百姓喜歡、買得起的文創產品。此前,楊雨與團隊投資2.5億元建設書畫紙產業基地,既承擔非遺活態傳承責任,又依托省市相關政策,精準對接游客對文化體驗的新需求。該基地集現代化生產與“活態”博物館于一體,通過“以產哺文、以文促旅”模式,實現紙文化、產業與旅游深度融合,破解行業投入高、回收慢的痛點,達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從紅衣仗劍的海外“炸場”,到竹紙工坊的文旅轉型,樂山正以多元路徑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