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陳云鴿
9月1日,演員霍建華回應參演短劇《搏藝》引發的爭議,直言“拍戲不會分長短,只看作品質量”。同日公布的暑期檔電影票房成績顯示,短劇對傳統影視行業的沖擊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當短劇以“高濃度敘事+電影級配置”崛起時,業界不得不重新審視內容生產的本質規律:藝術價值的評判從來不以載體長短為標準,好故事和好演員在任何平臺上都會閃光。
2025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預計突破600億元,用戶規模近7億。這種爆發式增長的背后,是媒介環境的根本性變革。短劇憑借其快節奏、強情節、高濃度的敘事特點,精準契合了當代受眾的碎片化消費習慣。從文化消費社會學角度看,短劇的興起代表了視覺文化消費的自主化進程。傳統影視行業長期由專業機構壟斷的局面被打破,更多創作者獲得表達的機會,更多元的聲音得以進入公共視野。
同時,傳統電影市場面臨嚴峻挑戰。2025年,“五一”檔票房同比下滑超50%,25歲以下觀眾占比連續3年下降。這些數據的背后,不僅是短期市場波動,更反映了傳統長視頻敘事的結構性危機。高票價策略、固定場所限制與兩小時時長的要求,與當代年輕人流動的生活方式日益脫節。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依然重要,但作為大眾娛樂載體的中心地位已經動搖。
或許,在這場媒介變革中,我們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短劇與長影并非取代關系,而是差異化互補的文化生態。重要的是需要認識到:藝術價值不在于載體本身,而在于內容的質量與深度。霍建華選擇參演短劇的象征意義在于,專業表演藝術人才不再以媒介形態論高下,而是回歸內容本質——角色塑造是否成功,故事講述是否動人,情感表達是否真摯。
從文化發展史看,每次技術變革都會引發藝術形式的嬗變。電影誕生時曾被質疑不是藝術,電視劇興起時同樣遭遇精英文化的輕視。今天短劇面臨的質疑,歷史上都曾發生過類似情景。
敘事藝術永遠追求與時代對話的能力。唐代絕句20個字可成千古絕唱,明清小說百萬言亦為傳世經典。形式長短從來不是判斷藝術價值的標準,內在的思想深度與審美品質才是關鍵。技術會迭代,平臺會更替,觀眾會代際更新,但人類對好故事的渴望永遠不會改變。“霍建華們”的選擇提醒我們:在關注載體長短之余,更應回歸內容本質。
文化繁榮從來不是長視頻與短視頻的零和游戲,而是多元形態共生共榮的生態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唯一不變的標準就是質量:好故事在哪里都會閃光,好演員在任何平臺都能塑造打動人心的角色。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