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 付江 川觀新聞記者 程文雯 吳浩 徐中成 燕巧 吳曉鈴

“一次壯舉。”1月13日,看完四川日報全媒體“百縣千村行”系列報道,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明泉評價道。
成都國際鐵路港管理委員會主任鄭泉峰將一份《四川日報》擺在案頭,“報道是對過去成績的肯定,也是對今后工作的激勵。”他告訴記者好消息:成都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驗收后,大家工作更忙碌,干勁兒也更足了。
“看,這是我們村。”300公里外,廣元市劍閣縣柳溝鎮南廟村村民孫正康再次打開四川日報抖音號,一段短短的視頻,他已經看了好多遍,家鄉翻天覆地的新變化讓他十分驕傲。
劍閣縣長梁村:山旮旯“長”出李子出口基地
歷時半年,四川日報全媒體30多支采訪小分隊行走百縣千村,用腳步丈量山川之變,用全媒體手段記錄脫貧之道,大型融媒報道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
“‘百縣千村行,一步一新景’,跟著黨報看變遷,風光無限,振奮人心。”看完報道,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操慧寫下感悟。
30多支采訪小分隊,從夏天走到冬天,覆蓋全省88個貧困縣和12個“奔康縣”,進村到戶,記錄脫貧奔康的四川篇章。“既如實反映了四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又展現了黨媒的使命和擔當。”四川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四川記者之家》總編輯陳欣說。
從川西北高原的天路上,到秦巴山區、烏蒙山區的產業基地里;從彝家客棧的火塘邊,到川黔交界處的村莊里……報道涉及百縣千村,走村入戶,來自基層一線。“采訪持續時間之長、參與人數之多、新媒體與報紙多管齊下的體量,都很難復制。”李明泉說。
深入踐行“四力”,看見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發展切片。
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
北川羌族自治縣壩底鄉通坪村村委會廣場上,一場壩壩會讓在村民唐六慶和北川禹珍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華祁坐在一張板凳上,企業帶動,曾經的貧困戶唐六慶有了自力更生新路子;南充市南部縣八爾湖鎮純陽山村,年近花甲的王華金穿上了綠格子旗袍搭配單皮鞋,家鄉新變化讓大家的精氣神也煥然一新……以百姓生活中的點滴變化,傳遞出巴蜀大地上的脫貧攻堅帶來的巨變。正如陳欣所說:“報道不僅主題鮮明,體量大,更讓人驚喜的是,并沒有因為‘大‘而出現‘空’的情況。”
點贊的同時,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冉斌還關注到,這組報道也是一次大型融媒體報道。2600多張照片、近300條新聞視頻、報紙版面逾100個。“大量的融合傳播作品,內容精彩感人,實屬主流媒體助力脫貧攻堅的傳播策劃精品。”
“從中不難感知到黨報記者參與脫貧攻堅、記錄偉大壯舉的真情與專業。”操慧認為,通過這組精心策劃、全心投入、用心采編的報道,一個砥礪奮進邁向全面小康的堅強四川、最美四川躍然紙上,印刻心間,“為黨報在媒體深度融合的轉型中的使命堅守、深耕內容而點贊。”
“這組報道在創新重要時政主題報道中的價值引領和精神感召,不僅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檔案,還帶來了團結奮進的定力與決勝全面小康的信心。”在操慧看來,這組報道更大的價值在于感召。
巴蜀大地上,定力與信心正轉化為持續奔康的新動力。
剪枝、刷白、盤條,廣元市劍閣縣柳溝鎮南廟村,這幾天,孫正康每天都在地里忙著葡萄冬管,“村干部專門把報道轉給我看了,很受鼓舞,接下來我要好好干,爭取讓家里日子更紅火。”陽光灑在身上,他覺得心里也暖洋洋的。
在手機上看到關于《高原放牛娃變唐卡傳承人》的報道,壤塘縣政協副主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嘉陽樂住難掩激動。“很有意義,做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會努力弘揚藏民族傳統文化,推動漢藏文化交流,把更多農牧民孩子培養成唐卡和國畫畫師,讓非遺文化真正變成脫貧奔康的‘硬支撐’。”
平武縣木皮藏族鄉關壩村
在綿陽平武縣,梅花節、白馬人“曹蓋”文化等當地特色文化在報道后新增不少人氣,“這次采訪活動對平武很有意義,希望四川日報全媒體未來能繼續深入基層,挖掘更多好故事。”平武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孟賢才說。
每個層面都提得多、跑得勤、干得實。“不管是各級黨委政府推進扶持政策落實落地的決心,還是扶貧干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勇敢拼搏的干勁,都讓大家看到了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為“百縣千村行”的合作伙伴,凱翼汽車跟隨采訪隊伍一起深入基層,總經理高雷深有感觸。
2021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主流媒體進軍脫貧攻堅主戰場,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擔當。”冉斌建議,今后加強聯動合作策劃,與四川日報全媒體共同把川黔兩地脫貧攻堅一線廣大干部群眾的生動實踐反映出來、傳播出去,共同為接續鄉村振興貢獻媒體力量。
百縣千村行大型融媒報道收官
1月14日《四川日報》兩個連版
與您一起回顧我們
翻越的山川
跨過的江河
寫下的故事
敬請關注!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