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袁城霖 文/圖
“平均畝產1201.1公斤!”8月29日,宣漢縣峰城鎮龍泉村玉米百畝攻關方測產現場,經過對3塊田地共11.52畝玉米的收獲測產,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孔凡磊計算得出這一數字。
所謂“百畝攻關方”,即小面積進行產量突破攻關試驗的地塊,可叫“高產試驗田”。1201.1公斤的畝產水平,比去年高出183.15公斤。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這在全省山地玉米高產試驗田中位列第一。
這份亮眼成績并不意外。峰城鎮是西南山地玉米高產紀錄“峰城經驗”的發源地。2024年8月底,四川玉米高產攻關30年成果推介會在這里召開。
手握全省山地玉米高產試驗田畝產紀錄,宣漢怎么做到的?
峰城鎮玉米百畝攻關方。
手握高產紀錄 專家31年耕耘
宣漢地處大巴山南麓,是典型的盆周山區農業大縣。峰城鎮的這塊玉米高產試驗田,海拔1100米左右,是向陽坡地。
“這對種植玉米有利。”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有關負責人說,高海拔為玉米生長提供了“晝夜溫差大、氣候冷涼、病蟲害輕”等優勢自然條件,向陽坡地則有助于植株林通風透光。“兩項條件疊加,玉米的光合效率和產量形成能力更強。”
測產現場。
地理特性優勢,在其他地方也得到驗證。
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在涼山州和其他一些盆周山區,玉米高產試驗田也有上千公斤的畝產水平,但“比峰城鎮還差一點”。
比同類地方高出的一點,來自專家31年在這片區域的持續耕耘,是不斷試驗新品種、新技術和完善種植配套設施的成果。
測產現場,記者見到的突出現象是,玉米植株比一般地塊密集不少。這是采取的合理密植技術。“測產的3塊地,畝均株數6500株以上,山地群眾一般每畝種3000—3500株。”宣漢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肖紅介紹。
采用合理密植技術的玉米地。
密植之后,整齊生長才是關鍵。
多年的試驗,專家得出了增溫早育、地膜覆蓋、合理增密、配方施肥、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栽培技術經驗。再配合高產良種,專家們總結出“良、早、密、肥、防”的山地玉米高產技術。
龍泉村玉米種植大戶蘇中華,是這片高產試驗田的業主。他說:“產量高,拋開勞務開支、土地流轉費等成本,估算畝均利潤500元以上。”當天,一輛貨車停靠在地邊,將按1元/斤的價格把玉米粒拉走。
在蘇中華計算方式中,有一項重要成本沒有被納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宣漢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5名專家常駐這里,從耕地到收獲的全過程都有技術指導。他們住在高產試驗田附近的專家公寓里。“專家比我們還辛苦,一天到晚泡在地里做科研,他們說怎么做,我們就怎么辦,撇脫又放心。”蘇中華說。
今年,這個高產試驗田選擇了3個緊湊型品種進行大面積種植。此外,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在這里進行了10多個品種的同田對比試驗。“繼續征集高產高抗品種,把高產推向新高度。”肖紅說。
玉米收獲機正在作業。
由點到面推廣 農機農技融合
高產,從點位走向大面積,才是攻關的目標所在。
從20世紀90年代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玉米栽培專家進入峰城鎮開展高產攻關以來,31年的示范帶動和推廣,幫助宣漢縣玉米大面積單產水平從1995年的238公斤增長到去年的540公斤,實現了從“專家產量”到“大田產量”的跨越。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宣漢縣的畝產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在宣漢縣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劉春芹看來,進一步大面積提高單產,首要的是轉變群眾思維。“群眾喜歡大穗型品種,植株密度低,畝產提升不上來。其實,只要畝產量高,玉米棒的大小沒有關系。”
2020年以來,宣漢在全縣37個鄉鎮(街道)均打造了玉米高產示范田,開展“千名農技人員蹲點包片”行動,就近示范和指導群眾,推進玉米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應用。
像峰城鎮龍泉村這樣的玉米高產試驗田,今年第一次從山地走向了平壩。劉春芹說,在海拔400多米的宣漢縣天生鎮新芽村打造的試驗田,畝均植株4500株,而當地群眾一般畝種2600—2800株。“8月上旬邀請省級專家測產驗收,畝產909.5公斤,驗證了平壩地區適當增密是可行的。”
采用合理密植技術的玉米地。
從良種到良技,推廣機械化種植成為宣漢攻關高產的新抓手。
4月,由中國農業大學研發的單粒精量玉米播種機在這里進行熟化試驗。“往年采取的單程機械化(機耕、機管、機收),今年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蘇中華直言,機播在粒距和播深兩方面比人工有優勢,同時勞務成本節省三分之二。
劉春芹說,宣漢將通過推行“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作業和輕簡高效栽培技術,推進農機和農技深度融合,帶動全縣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專家31年耕耘,功不可沒
點贊!良種良法良機良技,科技給土地“插芯”,讓豐收“破圈”!這個紀錄來之不易:這不僅是農業的勝利,更是智慧與汗水的雙重豐收,產量漲→腰包鼓→鄉村振興路更寬,玉米粒里蹦出的是實打實的幸福感!推廣到云貴川等類似山區,助力端牢“中國飯碗”!
從良種引進到技術迭代,宣漢靠著科研與實踐,讓山地玉米“高產夢”照進現實 !
農機農技融合
密度是日常種植的2倍
不要只看玉米棒的個頭,這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