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縣融媒體中心 羅景萍 陶坤
傳統印象里,養蠶可是個費時費力的精細活,桑園采葉、手工喂蠶、人工控溫,每一步都離不開人力。但在宜賓市高縣慶符鎮黃桷社區的智慧大蠶棚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從喂料、上蔟到采繭,全程機械化作業。在這里,科技正成為助力蠶桑產業提質增效的新引擎,助力當地群眾走出一條致富“新絲路”。
智慧蠶棚 “科技范” 重塑養蠶新場景
蠶匾隨傳送帶勻速移動,桑葉從上方經滾刷均勻灑落……8月28日,走進這座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大蠶棚,映入眼簾的是成排整齊排列的智能化養蠶架,室內自動補濕器、通風系統一應俱全,搭載的“蠶房管家”系統,可自動調節棚內溫度、濕度、通風等環境參數,為蠶寶寶營造出一個“恒溫恒濕恒氧”的舒適生長環境。
到了喂養時間,棚內全然不見蠶農穿梭其間投喂,取而代之的是一臺有序運轉的投料機。工作人員只需將桑葉放置到進料口,啟動按鈕,蠶匾便會隨傳送帶有序移動,桑葉則通過另一條傳送帶輸送至蠶匾上方,經滾刷均勻鋪撒,5個人不到1小時便完成了15張4齡大蠶的飼喂工作,全程流暢高效,還能精準把控投料量,讓每只蠶寶寶都能“吃飽吃好”。
“以前在家養2張蠶,兩個人從早忙到黑,現在5個人盯著設備,輕輕松松就能喂15張。”蠶棚負責人嚴增彬介紹說,傳統養蠶不僅勞動強度大,還受天氣、人工操作差異影響,蠶繭產量和品質常不穩定。如今,這座智慧化養蠶大棚配備了自動喂料機、上蔟架、摘繭機等設備,從養蠶、上蔟管理到摘繭,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自動化,哪怕養50張蠶,幾個人也能輕松搞定。棚內溫度、濕度自動調控,蠶病少了,結的繭又大又白,產量和質量實現了雙提升。
村企共建 新模式激活產業新動能
蠶桑產業是黃桷社區的支柱產業,全社區桑園面積達1200畝。傳統養蠶需要依賴大量人力,耗費精力多、效率低,如何從飼養方式中尋求突破,提升養蠶效益?
2024年,村集體公司發揮資源整合優勢與四川新絲路繭絲綢有限公司通過村企共建模式,建成占地750平方米的智慧化蠶棚,采用“村集體公司+企業+蠶農”模式,由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蠶農以“借場養蠶+協作務工”的方式深度參與,不僅可以把自家蠶放到大棚里飼養,享受機械化帶來的便利,還能通過協助村集體公司進行飼養、管理等日常運營工作賺取務工費用。
“以前在家養蠶,量少還累,現在把蠶養在智慧大棚,省心不少,每天幫忙喂蠶還有工資可領。”蠶農巫元莉依靠智慧蠶棚提供的場地,每季飼養3張蠶,除開務工抵扣的場地租賃費,每季還有1000多元的額外收入。“一份力氣掙雙份錢,日子越來越有奔頭!”看著蠶匾里白胖胖的蠶寶,巫元莉笑得合不攏嘴。
一組數據見證效益變化:智慧大蠶棚啟用后,單季能飼養20張蠶種,每年可養6-8季蠶,勞動力成本降低超50%,蠶繭增產約10% 。截至目前,已帶動村集體公司營收近40萬元。越來越多蠶農嘗到科技甜頭,主動學習應用新技術,蠶桑產業活力盡顯。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護航,從勞力密集到高效智能,黃桷社區的蠶桑產業正以全新姿態,在致富路上加速前行,為更多地區產業升級提供“智慧養蠶”的示范樣本。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