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
當很多孩子沉浸在動畫片和游樂場時,
合肥市望湖小學三年級的學生祝月夕,
在家人的陪伴下,
完成了一份特殊的“暑假作業”
——一場歷時十天、行程六千公里的
自駕“重走長征路”之旅。
“就是想帶她出去看看,別老盯著屏幕。”聊起為什么選擇“重走長征路”,祝月夕的爸爸祝亮笑著說。之前假期他們也常出門,但多是去海邊度假。如今孩子長大了,開始對歷史好奇:“她會問,紅軍走過的雪山草地到底在哪?延安的窯洞長什么樣?”于是全家一拍即合:今年就走這條線!
這一路,可不是輕松的觀光。
每天幾乎有十個小時在路上。小女孩印象最深的,不是風景多美,而是延安楊家嶺和棗園。“毛主席、周總理住的地方好小、好暗,走進去還挺悶的。”祝月夕語氣認真,“以前書上說的艱苦,我真的看到了。”還有那個“史上第一家”新華書店,“在一個小山坡上,特別小,跟我們現在看到的一點都不一樣。”
真實的歷史,不止于課本。車開上川北高原,氣溫驟降到個位數,一家人冷得直搓手。爸爸順勢講起了“軍需處長”和“七根火柴”的故事——“你說我們現在穿這么多還冷,當年紅軍穿草鞋爬雪山,是什么感覺?”那一刻,車里安靜下來。寒冷,成了最生動的教科書。
累嗎?當然。“每天基本都在趕路,那邊找廁所也不方便,旱廁味道好大……”祝月夕皺皺鼻子,坦言不容易。但她從沒說過“放棄”二字。
六千公里跑下來,長征在她心里不再是遙遠的故事。“就是頑強、堅持!”她聲音清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都能堅持到最后,我們也可以。”
這趟旅行,悄悄改變了什么?媽媽說,回來之后,孩子自己主動找長征紀錄片看,“她想對比一下,真實的長征路和我們走的有什么不一樣。”而小姑娘已經盼著明年暑假了:“想去井岡山!今年沒去成。”
而對開電車的爸爸來說,這趟路另一重挑戰是——“續航焦慮”。“每天睜眼就是六百公里,高原上怕找不到充電樁。”他笑稱,“但沒想到,咱們國家充電網絡現在做得真不錯,一路都沒掉鏈子。”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祝亮想了想說:“我覺得,是讀了書更要行路。親眼看見、親身感受,歷史和道理才真正活起來。”
十天,六千公里。
這家人用車輪丈量山河,
用一路風塵作課件。
對祝月夕來說,
這個暑假的“作業”沒有寫在紙上,
卻寫進了心里。
文字 |?合肥日報-合新聞記者 李想剪輯 |?全媒體編輯 王艷編發 | 全媒體編輯 韓潔
一審 |?韓潔;二審 | 束芳;三審?|?周軍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