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研究員 燕巧
綠電,正成為出口型企業的新剛需。
綠電交易,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飛速增長。據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2025年1-7月,綠電交易電量181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1%。而據其此前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電力市場發展報告》,2024年,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累計完成綠色電力交易電量23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36.2%。
這背后,源于近年來的國際綠色貿易新規則。無論是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還是新電池法案,均對“可追溯”的綠色用電提出要求。比如,歐盟新近推出的《電池和廢電池法規》,意圖從電池碳足跡標準上構筑綠色壁壘。2026年,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將正式生效,鋼鐵、鋁等產品每噸碳排放可能面臨60-100歐元的關稅。綠電,可以說是歐盟市場的“入場券”。
減少電力碳足跡有多種方式,例如綠色電力購電協議、綠色電力證書等。由此,不少出口型企業對于綠色電力的需求在顯著增長。比如作為外貿大省的浙江,今年上半年,購入省外綠證超1260萬張,占國家電網經營區同期綠證成交總量的20%。
由于我國長期以來主要采用發用兩側均接入大電網的供用電模式,綠電利用路徑只有“經濟合同”作為證明,缺少“物理路徑”證明,導致外貿成本增加、競爭力挑戰加大。
今年,這一情況正在改變。5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有序推動綠電直連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首次從國家層面建立綠電直供政策體系。7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和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下稱《通知》),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園區。
綠電直連是指電源不直接接入公共電網,而通過與用戶直接連接的電力線路向單一用戶供電,供應的電量可以清晰物理溯源。業內專家表示,綠電直連作為破解能源轉型與碳關稅壁壘雙重挑戰的制度創新,是對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納問題的積極回應。
綠電直連是建設零碳園區的重要技術路徑。零碳園區,是指通過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式,使園區內生產生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并具備進一步達到“零排放”的條件。可以幫助企業大幅降低產品碳足跡、增強 “綠色競爭力”,突破國際碳關稅壁壘。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園區”,今年以來,零碳園區相關政策頻出,多地公布零碳園區建設相關通知。四川省發布《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名單》,確定首批零碳工業園區試點;云南省發布第三批省級零碳園區建設名單并啟動建設,上海市公布《關于開展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申報工作的通知》,重點支持產業基礎好、創新活力強、符合上海現代化產業體系導向的園區。
零碳園區建設,成為地方招商引資的新籌碼,也有望成為撬動地區之間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支點。國家發改委專家在解讀中表示,要深刻認識推進零碳園區建設的重大意義,零碳園區建設有利于加快能源綠色轉型,也有利于引導產業深度降碳,適應國際綠色貿易規則。同時還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西部地區具備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的先天條件,通過零碳園區規劃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氫、低碳冶煉、精細化工等產業,從源頭降低相關產業鏈和終端產品碳足跡。在全國范圍內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一批零碳園區,有助于東部地區鞏固相關產業國際競爭優勢,有利于中西部地區發揮風光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助力形成產業合理分工布局和良性循環。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