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史曉露 尹夢奇
8月19日,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在成都舉行。當天,三場分論壇同步舉辦,40多位專家學者分別聚焦“政策創新與實踐探索”“全民共享與社區治理”“旗艦物種保護與監測技術創新”三大熱點議題,開啟“頭腦風暴”。
制定專門法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藏羚羊悠然穿梭于雪山草地間;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東北虎與東北豹在山林中自由馳騁;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怡然自得地啃食竹筍……
首批國家公園設立以來,大熊貓、東北虎豹、藏羚羊等旗艦物種數量持續增長,國家公園生態系統質量穩步提升。不過,國家公園在監管法規、管理體制等方面仍亟待完善。
在“國家公園政策創新與實踐探索”分論壇上,多位專家談到,目前,國家層面還沒有專門的上位法,國家公園建設仍面臨法規體系不全、體制機制不順、中央與地方權責不清晰等系列問題。
如何提升國家公園保護管理法治化水平?
其實,相關立法工作已在推進中。2024年9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國家公園法草案。2024年12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又對國家公園法草案進行二次審議。
分論壇上,多位專家就進一步完善國家公園法草案提出建議。“建議就國家公園范圍內生態環境專門的司法機構建設和跨行政區域的集中管轄作出進一步細化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劉小飛表示,同時建議關注對國家公園區域內原有居民、原有的合法經營主體的權益保護,妥善處理國家公園建設和民生保障、經濟發展的關系。
武漢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秦天寶關注到當前國家公園地方立法的困境。“一些地方條例內容趨同,在人地沖突、特許經營等因地方立法權限不足的領域采取回避態度。”秦天寶建議,要在國家公園立法中規定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原則、規劃銜接機制及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權責,保障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中依法履行職責,實現國家公園的有效管理。
已有一些地區在立法過程中打破常規,強化省際合作,開展協同立法。分論壇上,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江華分享了川陜甘三省“牽手”,協同立法守護大熊貓的創新舉措。“協同立法堅持問題導向。”賀江華舉例,比如,針對大熊貓國家公園跨省級行政區域,三省管理措施和相關標準不統一,難以形成保護合力的現實問題,三省決定從建立協調機制、加強規劃銜接、毗鄰地區合作、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對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區域協作作出細化規定。
在“生態保護第一”前提下實現“全民共享”
“如果將中國國家公園建設比作火箭,那么它有兩個‘推進器’:生態保護是一級推進器,全民共享則是隨后的二級推進器。”在“國家公園全民共享與社區治理”分論壇上,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解釋道,“共享”不僅應被理解為“游憩利用”,而是包含了保護惠益共享和多方參與保護。
“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是國家公園三大理念。如何在“生態保護第一”前提下,實現“全民共享”?
“國家公園特許經營是在政府管控下推動國家公園全民共享的必要制度。”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副院長趙智聰建議,構建生態優先、權責對等、有限競爭、精細治理、動態監管核心制度原則,將生態保護的底線要求、利益協調的邏輯、治理優化的路徑貫穿始終,讓國家公園在“守護”中實現生態永續,在“共享”中惠及更多公眾。
位于青海省南部、與四川省毗鄰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就提出將昂賽自然體驗提升、玉珠峰自然體驗等作為改革試點項目。“通過試點進一步完善特許經營管理制度,著力探索一條適合三江源特色、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相互統一、相互支撐的發展路徑。”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介紹。
國家公園建設管理走向全民共建,社區治理也是重要的推動力量。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黃寶榮表示,由于國家公園社區數量眾多、人口規模龐大等原因,中國難以建立無人、荒野的國家公園。“建立人地和諧的國家公園社區成為優先選項。”
對此,四川已有經驗。廣元市青川縣境內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通過打造沉浸式生態演藝劇、推出10條生態體驗路線等形式,讓更多社區居民加入國家公園共建的行列。
“目前周邊從事旅游及相關產業的農戶占比約45%,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較于2018年提升超230%。”廣元市青川縣委副書記、縣長程遠澤說,將生態保護和村民增收綁到一起,讓大家切實感受到“國家公園就在身邊、保護紅利就在眼前”。
科技賦能讓國家公園保護更精準
搭載了紅外熱成像、聲學監測、環境傳感器的多模態傳感設備,可24小時捕捉大熊貓蹤跡;天空地一體化生態保護感知監測體系,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移動測量、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實現對國家公園全方位、全天候、全時相的精準監測……在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現場,一系列“黑科技”產品亮相。
“國家公園所在地大部分位于無人區,普遍具有范圍廣、地形險的典型特征,且基礎設施搭建不甚完善,傳統人力巡護面臨‘夠不著、看不全、管不好’的困境。”在“國家公園旗艦物種保護與監測技術創新”分論壇上,武漢大學教授眭海剛介紹,“天空地”一體化智能感知監測技術,憑借其全域覆蓋、高效精準、成本可控的優勢,可為國家公園全域覆蓋與高效監測、生態保護、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目前,由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團隊及其科研成果轉換單位立得空間研發的天空地一體化智能感知監測體系,已在三江源國家公園應用,實現了無人區高海拔、高寒、無網無電等極端條件下監測數據的實時回傳,藏羚羊、雪豹、藏野驢、野牦牛、黑頸鶴等多類旗艦物種的智能監測識別,火情、人類活動等風險源智能監測。
針對國家公園林區巡護難題,也有科技手段來助力。“傳統的人力巡護方式在效率、精度和安全性方面存在諸多挑戰,難以滿足對森林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和生態保護的需求。”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林業行業總監楊騰表示,如今,視覺影像技術、紅外勘測能力、更精確的激光雷達點云以及智能的目標識別算法等,使得無人機技術在林業日常巡護、森林防火、動植物保護、林資調查等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舉例,在森林防火中,無人機搭載前端識別設備,配合軟件算法倉,在巡護過程中,能實時識別煙火并標記坐標位置。隨著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的發展,國家公園的監測管理將越來越精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