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李寰 資陽觀察 吳昊江 萬可楓
“今天晚上8點會下雨,雨量超過30毫米,請農戶不要打藥?!?月10日傍晚,資陽市雁江區保和鎮盤龍村的村民李雪萍正準備出門給柑橘施藥,便接到了“柑橘產業發展交流群”的消息,她暗自慶幸:“幸虧有氣象管家,否則又浪費農藥,還耽誤時間。”
“柑橘產業發展交流群”是當地與柑橘產業有關的一個微信群,里面發布的氣象數據來自今年初剛修建好的雁江區馬蹄灣農田小氣候站。
8月12日上午,記者來到馬蹄灣農田小氣候站。雁江區氣象局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鄭涵文正在現場例行維護。
鄭涵文告訴記者,小氣候站的頂端有一個180度可轉動的攝像頭,配合埋在地下的傳感器,如此一來,周邊一定范圍內的風速、風向、溫度、光合有效輻射、蟲群災情等15項與農作物生長息息相關的指標、數據,可以24小時不間斷采集,并實時傳輸到APP上,每分鐘更新一次;數據經處理、分析后,人工分發到各類涉農微信群里。
“及時的氣象預測太有用了。8號晚上,丹山鎮三小時最大降雨量超過了100毫米,我們及時通知各鄉鎮,盡快采取措施開閘排水,防止稻田漫塘。因農戶疏導及時,沒有發生險情?!闭f起農田小氣候站,鄭涵文打開了話匣子:馬蹄灣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園區主要農作物是柑橘、水稻和玉米等,曾經“靠天吃飯”的日子,沒有少讓農戶們吃苦,有時候剛剛給農作物施了肥,一陣暴雨襲來,前功盡棄。保和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伍策均也是深有體會,他說:“去年雁江區高溫一直持續到9月底,很多柑橘因暴曬而影響品質,果子開裂,口感干澀,自然也賣不出好價格。”
而今年情況就有了很大改變。小氣候站的數據相較于常規天氣預報來說更精準,對農戶也更有針對性。今年6月,小氣候站準確預測出該片區將持續高溫,果農提前修枝,摘除“向陽果”,并給枝干鋪上了遮陽布等等,讓營養精準供給“目標用戶”。李雪萍對今年柑橘的收成充滿信心。更讓她期待的是,氣象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她們,小氣象站可以通過連續幾年的監測,精準判斷積溫、日照時間等數據,到時候,該區域最適合種植哪類柑橘就能一目了然。
馬蹄灣農田小氣候站收集到的數據,轉變成對農戶有用的信息,背后是氣象、農業部門相互配合的運作機制:小氣候站搜集數據后,氣象服務中心會將數據進行分析,農業農村局相關人員也會給出對策建議,一并發送給農戶所在的對應微信群里。
目前,整個雁江區已修建3個農田小氣候站。保和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伍策均很感慨:這套系統就像氣象管家,農民的勞動量減少了、試錯的成本也降低了,尤其是對于年輕的“新農人”來說,農田小氣候站的建設,讓大家吃上了“科技飯”。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