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李婷 雅安觀察 黃剛
防汛實招
川西高原、攀西地區及盆周山區溝壑縱橫,溝道上游多為無人區、降雨監測盲區,因孕災環境多變,存在預測難點。無人機可部署“小智輕快”降雨監測設備(雨量站)“雨神-1號”,配套建設山洪泥石流綜合臨災監測預警設施,著力拓展無人區降雨監測范圍,捕捉災害“前兆信號”、跟蹤災害“演進過程”,提升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分析研判和群眾避險轉移精準性。
王玉雅文/海報
一線探訪
“雖然在試運行階段,但最近各地防汛工作人員來電,主動請求并期待能把這套設備安裝到他們那里去。”8月12日,地震預警與多災種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博士透露,全國首批無人機可部署雨量站近日在雅安寶興、甘孜康定兩地啟用。本周,雅安蘆山也將通過無人機安裝這套設備。
這套設備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國網四川雅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研制,屬于四川省科技賦能防災減災救災“揭榜掛帥”項目內容。與傳統雨量站最大的區別是,它主要應用在“無人區”雨量監測領域。
但既然是“無人區”,為何大家還紛紛要求安裝?
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夾拉村黨支部書記何康深有體會。磽磧為藏語漢譯,原意為“高寒山脊”,夾拉村平均海拔超過2000米。他指著當地一條小地名為“擋巴溝”的山洪溝告訴記者,這條溝現在看起來是條“小溝”,但其實在5年前,它暴發過一次較大的山洪泥石流。他說,擋巴溝上游多為高山草甸的無人區,當時山體高處無人區降雨,但下游并未降雨,上游雨水裹著泥沙沖刷至下游時,形成的泥石流沖倒了周圍樹木和房屋。
目前,全村有包括擋巴溝在內的2條山洪溝和10個地災隱患點,汛期視情況需要避險轉移約70余戶居民和部分游客。如今,擋巴溝上游海拔2500米的山頂上,用無人機部署了雨量站“雨神-1號”,也將為當地臨災預警提供更為準確的動態數據支持。
無人機可部署雨量站正安裝在寶興縣山區
何康的描述,在川西地區防汛工作中具有普遍性。2024年8月,四川甘孜康定“8·03”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是由持續降雨疊加冰雪融化引發的。有專家分析,當時氣溫偏高,冰雪消融加快,持續降雨致溝道堵潰,但由于上游屬于無人區,沒有有效的監測手段,不排除是受上游局地強降雨影響。
王暾補充,由于川西高原、攀西地區及盆周山區溝壑縱橫,有些地區森林覆蓋率較高,地廣人稀、地勢陡峭,安裝傳統固定式雨量站有一定難度。但這些地區往往環境多變、致災機理復雜、成災因素交織,因此更需要“漸進式”動態預警。無人機可部署雨量站,正是為了彌補這一災害防御突出短板,以提升臨災監測、“漸進式”預警的準確性,為居民提前轉移爭取更多時間。
記者看到,這個約27千克的雨量站設備,通過載重無人機的繩子牽引,從山腳“起飛”。與之匹配的,還有一只勘探無人機“開路”,確保其投放地區符合監測條件后,最終投放至高山無人區草坪處。落地后,雨量站要在山區“站穩腳跟”,它的三條支架根據不同地形自動調整,以適應地形,確保雨量站在水平位置,確保準確測量。
據了解,這套設備通過4塊太陽能電池和蓄電池能持續運行8年,內置北斗通信裝置,通過衛星信號將搜集到的信息傳至省水利、氣象、應急部門等,在“三斷”(斷路、斷電、斷網)情況下也能實現雨情的監測、估測和預測。
雨神-1號能適應各種地形,在“三斷”下運轉8年
國網雅安電力(集團)公司安全監察部副主任楊陽介紹,為了支持該設備后期在無人區有效運轉,電網也將實時監測該設備的運維和覆蓋區域是否受限;與此同時,“雨神-1號”采集的相關數據,將同步至國網雅電集團多災種預警平臺上,確保發生災害前通過手機短信、彈窗告警等方式,直達基層、個人,減少電網停運風險。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