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妍燐 川觀新聞記者 羅海韻 廣安觀察 甘文穎
8月6日下午,廣安市博物館開展非遺竹編社教活動,社教老師唐露正給孩子們講竹編的千年故事。從漢代竹簡到奶奶輩的竹籃,再到現在的竹編畫,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
當夏日的風遇上千年竹編技藝,會碰撞出怎樣的清涼?唐露帶著小朋友們認識竹篾,感受天然材料,學習竹編扇的基礎編法,再給扇面畫上24節氣圖案。
“剖、刮、煮、曬,12 道工序,每一步都非常仔細。”唐露手把手教孩子們“壓一挑一”的口訣。孩子們親手解鎖非遺竹扇的手工樂趣,細竹篾在指尖穿梭,轉眼就織出細密的紋路。編好的竹扇依次排開,帶回家后既能扇走暑氣,也能作為裝飾品。
以傳承為魂,拓展非遺保護形式。廣安市博物館此次把“竹編”與“二十四節氣”巧妙嫁接,正是“保護為本、傳承為魂、普及為翼”的又一次生動實踐——既守住十二道工序的匠心,又用節氣故事點燃童心。據了解,廣安已建立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形成老、中、青年齡結構合理的傳承格局。目前,廣安有代表性傳承人251人、傳承基地與傳習所等30個,青少年非遺傳承基地7個、非遺表演基地13個、青少年非遺傳承基地7個。
近年來,廣安制定實施《鄧小平故里歷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出臺《廣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建立非遺保護專項補助資金,新發現非遺代表性項目40余項。同時,對全市非遺干部和傳承人開展培訓,“師帶徒”“手把手”等方式年均培訓超500人次。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拓展傳承空間,持續推出廣博小課堂等活動,讓博物館成為活課堂,青少年成為新匠人。”廣安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非遺傳承不僅是博物館里的靜態陳列,也是活生生的、充滿生命力的表達。看,非遺遇上暑假,就喚醒了孩子們骨子里那份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情感。
出鏡棒棒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