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王若曄
“有了紅本本,大家心里踏實多了。”近日,雅安市石棉縣新民藏族彝族鄉(xiāng),村民曾因林地邊界不清產生諸多糾紛,拿到林權證后,大家心里的“大石頭”落了地。
在此之前,新民鄉(xiāng)一共有500多宗林權,但因為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僅頒證不到十分之一。
完善產權制度,是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2024年,作為全國21個推動林權登記提質增效試點工作縣之一,石棉縣開啟為期一年的試點工作,圍繞登記信息不全、界址界線不清、權屬交叉、地類重疊等林權登記中的集中問題,探索路徑方法。
其中,“一地多證”權屬重疊問題是重點也是難點。“林地上可能同時重疊著水流等自然資源或者宅基地等地類,試點需要厘清重疊宗地的權屬,避免糾紛。”石棉縣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不動產登記中心主任祁勇說。
高新技術的應用為解決權屬爭議打下“地基”。地籍調查指界是試點工作的基礎,過去主要依靠地形圖、手持GPS等簡易技術進行林權登記,存在效率低、誤差大、數據不準等問題。“此次試點中,我們利用實景三維模型指界,通過無人機傾斜攝影、激光雷達掃描等技術,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技術人員可在模型上精準確定界址點,避免因二維圖紙信息有限導致的界址點偏差。”祁勇介紹。
登記流程也進一步提速。此前,林權登記流程繁瑣、周期漫長。在試點過程中,石棉縣探索出明確意愿申請、鄉(xiāng)(鎮(zhèn))受理、公告等七步工作流程,并轉化為林權登記工作規(guī)范。此外,將多部門的串聯工作轉為并聯工作,登記用時由原來的約3個月壓縮到50天以內,顯著提升了效率。“不動產登記服務窗口前移至基層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所,林農不出村、組即可辦理及領取不動產權證書。”祁勇說。
一年來,石棉縣以“臺賬式”進行管理,共清理2800余宗各類歷史遺留問題。截至目前,全縣登記發(fā)證801本,累計合法登記集體林權面積超過113萬畝。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