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寧蕖
7月17日深夜11點過,甘孜州甘孜縣一間會議室里討論聲仍然熱烈。17名來自甘孜州各縣的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院長聚在這里,圍繞重點專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制度建設等,大家各抒己見。從傍晚七點開始,這場原計劃兩個小時結束的座談會已經開了四個多小時。
自2022年“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這些來自浙江和省內各地的幫扶力量陸續來到甘孜州。 三年來,他們為甘孜帶來了什么?又總結了哪些經驗?
康定市人民醫院的“組團式”幫扶醫生駱俊杰(左二)到康定市老榆林村進行義診
用三年時間
他們換來三小時搶救“黃金窗口期”
“前不久我們遇到一個急性腦血栓患者,他本來想轉院,我們堅持在理塘給他溶了栓,只有先溶栓才有希望。”分享中,理塘縣人民醫院院長潘傳亮的“希望”一詞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卒中?是血流中斷導致的急性疾病,搶救的黃金窗口期只有三小時。溶栓,是治療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但因這項治療對醫院的設備、技術、人才等綜合水平有著較高要求,在過去,大多數地區無法開展。
自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建設具備溶栓診療能力、技術和人才的“卒中中心”,就成各位院長首先推進的一項工作。
交流中,大家都帶來了喜訊:
“我們去年搶救了一名卒中的游客,康復后,他專門從千里外坐飛機回來給我們醫務人員送了錦旗。”得榮縣人民醫院院長段慧欣喜地告訴大家,該縣距離州府康定近600公里,如果沒有卒中中心的建設,這個患者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
來自浙江金華的“組團式”幫扶院長程振宇(右二)在查房。
“卒中中心建成后,我們的急性心梗患者平均入院至溶栓時間從原來的約70分鐘縮短至20分鐘。”鄉城縣人民醫院院長梁玉蘭緊接過話題,“不僅是卒中,我們的胸痛、創傷、危重孕產婦和危重新生兒‘五大中心’都已經掛牌成立。”
梁玉蘭口中的“五大中心”,覆蓋了心腦血管急癥、嚴重創傷、孕產婦和兒童危重癥等高發、高危病癥,對于甘孜州這樣一個交通不便、醫療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來說,“五大中心”建設無疑是當務之急。
記者從座談會上了解到,在“組團式”幫扶力量的支持下,目前甘孜全域18個縣人民醫院已全部建成急診急救“五大中心”。全州急診急救能力有了跨越式提升。
也有人表達了一些“遠慮”——“我們的一些中心目前只是掛了牌,但醫療流程,人才儲備等還需要加強。”色達縣人民醫院院長王仲語重心長。“下一步我們還要持續深化中心的‘內涵’,整合各科室資源,提升中心能力。”
精準施策
他們為醫院“量身定制”管理制度
系統性派駐管理人員,是“組團式”幫扶的一大特點。院長們從各三甲醫院“空降”到各地,如何破解“水土不服”?座談中,大家語出肺腑,分享著各自的經驗。
“我們首先抓的是一些基本制度、基本能力,比如病歷書寫、用章規范等等。”王仲坦言,來到色達后,以往來自三甲醫院的管理經驗“不靈”了。“其實制度制定并不復雜,但很考驗我們幫扶干部的責任心,必須抱著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決心。”
一番話引起了丹巴縣人民醫院院長曾昊的同感,“就像種花一樣,你要先撒一把種子,等花開的時候,總有一些是你撒下的種子結出的。”
來自浙江金華的“組團式”幫扶醫生方俊玲(左一)在道孚縣人民醫院一病房對產婦和新生兒進行檢查。
在丹巴縣人民醫院,曾昊和同事們種下了“建立健康管理中心”“開展新技術17項”“培訓醫務人員300余人次”等“種子”。
但這位年輕的院長也有困惑——“我們的醫院人手有限,一些科室人員外出培訓后,科室的工作就只能由幫扶醫生頂班,這樣很難發揮幫扶人才的價值。”
新龍縣人民醫院院長徐英道出了自己的經驗:“其實院內的培訓效果,比‘走出去’培訓要實在得多。在本院內培訓本地醫生,可以結合當地常見病進行一些實操,效率高,效果也好。”徐英介紹,依托幫扶人才,該院已將本地醫生的培訓由全院擴大到了全縣范圍。
人才制度外,資金使用也是一個熱詞。
通過建立“資金使用評估體系”,甘孜縣人民醫院共整合了來自各方的3700余萬元資金,辦成了“康北泌尿微創中心”“縣級病理遠程中心”建設等“大事”。
“組團式”幫扶力量來自各方,資金渠道也十分廣泛,如何整合資源,高效利用資金是個難題。甘孜縣人民醫院院長王亞波的經驗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不少院長圍著他討教了起來。
夜色漸濃,座談接近尾聲,甘孜州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委書記夏永智又帶來一個好消息——“下一步,我們計劃建立一個幫扶人才的交換、交流常態化機制,讓幫扶能量實現最大化釋放。”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