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袁城霖 王代強 達州頻道 張海波
6月10日上午,達州市達川區百節鎮烏梅山村8組,65歲的村民蔡炳權打開烏梅烘烤房,一股醇香味撲鼻而來。他取出5層鋼絲網烤盤,表面皺縮的烏梅干果烏黑發亮,接著重新加入300斤鮮果,“烘烤十七八個小時就能成,只需中途添加一次柴火。”
達川區是烏梅原生資源地。五六月,是烏梅成熟的時節。在烏梅山村,上千種植戶都在采收、烘烤烏梅。其中,蔡炳權的這座烘烤房格外新。他說,這是趁著采收這季烏梅才新建的,并且已經改造了三次。
6月10日,在蔡炳權新建的烘烤房旁,他哥哥和鄰居正在處理鮮果。川觀新聞達州頻道 張海波 攝
種了一輩子烏梅的蔡炳權,為何要在今年新建并反復改造烘烤房?
山路曲折,汽車盤旋上升。進入烏梅山村,只見山林里翠綠的烏梅樹被青中透黃的果子壓彎了腰。烏梅山村黨總支書記謝先均告訴記者,近10多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村里的烏梅種植面積從數十畝增至4400余畝。其中蔡炳權和哥哥兩家的烏梅從2畝增至14畝。
“鮮果一斤才賣一塊左右,不比前幾年。”說起價格,蔡炳權一陣苦笑。今年,蔡炳權開荒新種植的一批烏梅進入盛產期,預計產量將比去年增長30%以上。是繼續低價賣鮮果,還是冒險走加工路線力爭收益?蔡炳權盤算后,決定賭一把。
6月10日,蔡炳權打開新建的烘烤房,察看烏梅烘烤情況。川觀新聞達州頻道 張海波 攝
5月中旬,蔡炳權買回500多塊火磚,自建柴火烘烤房。然而,才烘烤一窯鮮果,蔡炳權就發現沒對勁——有的果子已經烘干了,有的果子還是生的。他找來達川區茶果站副站長何三健“把脈”,得出結論:木柴燃燒的位置太靠近灶臺口,導致傳熱不均勻。
按照何三健的指導,蔡炳權很快著手改造,把柴火燃燒位置挪到烘烤房中央。但又出現新問題——用于擋明火的鐵皮被高溫燒軟,出現塌陷,一窯烏梅被烤化,只能扔掉。村里不少村民也遇到過類似情況,只得又找來何三健,把鐵皮換成了半個拇指厚的鋼板。
但意料之外的情況又出現了。由于烘烤房是密封的,烘烤過程猶如蒸米飯,鮮果耙軟,并不能烘干。蔡炳權又在烘烤房側面、頂部分別打了2個拳頭大小的洞,并在底部增設微型鼓風機,保證烘烤房通風和排濕。
一周左右時間,蔡炳權三次改造烘烤房,終于烘烤出達到收購標準的干果。過去15天,他已烘出760斤干果。蔡炳權說,鮮果不易儲存,需要七成熟時從樹上摘,而烘干果在地上撿熟透的果子即可,“干果晾曬后可長時間保存,不擔心收購商何時上門,議價權也更強。”
收入差距,是蔡炳權做選擇的主要動因。“4斤鮮果烘干只得1斤干果,也比賣鮮果劃算多了。”蔡炳權算了一筆賬,他和哥哥的14畝烏梅林,預計可得干果2500斤,按每斤6.5元的收購價計算,可收入16250多元,而賣鮮果只能收入10000元,“柴火無成本、微型鼓風機耗電量只相當于手機充電,拋開建烘干房3000多元成本,搞加工不僅當年就回本,還比賣鮮果多賺3000元,明年盛產果樹更多,預計收入將繼續提高。”
近日,達川區烏梅種植基地,種植戶們將采摘的烏梅進行集中裝車。李彥 攝
眼下,烏梅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建烘烤房,但烘出干果的品相差距大。蔡炳權的一個鄰居自建開放式烘烤房,烤盤頂部加蓋棕墊,這遮擋了柴火煙排出,烤出的干果黢黑,賣相不好。
采訪中,何三健四處打電話“喊人”。按照計劃,明天,達川區農業農村局就要在烏梅種植基地開展一場烏梅初加工現場觀摩活動,邀請全區上百名烏梅種植戶、企業代表、技術員等來參觀蔡炳權的這座烘烤房,以及附近新建的現代化烘烤點。
何三健介紹,全區烏梅種植面積6.2萬畝,種植戶上萬戶,大家都在尋找新的烏梅增收路子。
達川區烏梅基地還將發生哪些變化?記者將持續關注。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我們看到的市場烏梅都是黑黢黢的!還真是第一次關注到烏梅的真實面貌!好像能酸出口水的青果兒
都知道百節烏梅山,上過中央電視臺的。只知道賞花季游客不少,不知道烏梅還能變現,能增收就好!
烏梅是一種好水果,營養價值高,又有養生保健作用,希望種植戶好好收藏,推向市場,把烏梅生產形成一種產業鏈,是一種增收致富的好門路。
發展特色產業,為富民強國作貢獻。
又是收獲的季節
香味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