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任紫鑫 圖/文
“聞著味兒就能找對地方!”2月28日,剛拐進綿陽市三臺縣蘆溪鎮八字老村的公路,四川川繁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種經理李杰笑著搖下車窗,打趣著向記者說。“這是鄉村田野間最質樸的氣息,可都來自這里的寶貝。”
連續穿過成片的麥冬種植基地和果園,灰頂圈舍和白體建筑漸次浮現,這里藏著西部單體規模最大的共享公豬站。
“目前這里存欄種公豬500余頭,滿產后可達1200頭,年產200萬份優質精液,滿足40萬頭能繁母豬配種生產需求。”說起這些從全省9個核心育種場的5萬頭種豬中精選出的“優等生”,李杰便來了興致。他透露,3月份將有150頭種公豬“新生”入住這棟五層“豪宅”。
共享生豬站
外觀上看這棟樓與普通廠房別無二致,“豪”在何處?
“星級單間、恒溫空調、直飲水,還有科研人員‘保姆式’的貼心服務,伺候‘二師兄’可精細哩。”李杰介紹,除了生活環境舒適,更為重要的是公豬站配備了全球頂尖的精液生產設備和全面的防疫保障設備。
下午3時15分,只見技術人員將種公豬引到站內的精液生產設備旁,便可開展自動采集。3時29分,采集到的精液通過氣動傳輸裝置實時傳送到與圈舍一墻之隔的無菌實驗室,技術人員隨即取樣開展檢測和稀釋實驗,整個采集流程只花了十多分鐘。相較于傳統采精依賴人工引導公豬和手動收集,不僅操作更簡便高效,還避免了交叉感染風險,確保種豬健康及精液產品質量達到最優標準。
四川農業大學研究生黃志洋在做實驗
2021年,三臺縣依托三臺縣現代農業(生豬種業)產業園,由四川農業大學育種團隊牽頭,聯合鐵騎力士、明興科技等7家育種龍頭企業成立四川川繁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聯合育種。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朱礪正是這個項目的參與者之一。“園區內的育種公司聯合把種豬選育達到最佳遺傳品質,并將優良種豬進行社會化共享。”朱礪透露,共享公豬站的優質精液能夠配對全川20%的能繁母豬,并已廣泛服務于重慶、西北等省外重要生豬養殖基地。
麥冬是三臺縣標志性農產品,種植面積穩定在6萬畝以上。眼下,正是麥冬成熟的季節。“今年這些麥冬漂亮喲!”正在采收的村民王國林向記者展示著肥碩的根塊。“有秘方!”順著李杰指引的方向走近一望,縱橫交錯的管網把養殖區與種植基地緊密相連。記者了解到,該園區還構建起了40萬頭商品豬的集散區域。隨著企業的集聚和畜牧業的發展,如何處理養殖過程中產生的“豬屁股”問題?種養循環理念隨即被提出。
種養循環示范園
“經過園區資源化利用中心處理的糞污有機肥富含多種營養元素,是為麥冬量身定制的營養套餐。”三臺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霞介紹,豬舍產生的糞污通過管道收集傳到資源化利用中心,通過干濕分離產生的干糞可制成有機肥,沼液則可以輸送到田間地頭。科研人員通過精確研究和實驗,確定了最適合麥冬生長的施肥量和施肥時間。“種養循環不僅解決了養殖后端的問題,還提升了麥冬的品質。”李霞補充道。
現代生豬種業發展,離不開含“科”量十足的種業基礎研究。回到三臺國家區域畜禽(生豬)種業創新中心的生豬種業工程研究中心,朱礪便現場指導研究生黃志洋開展種豬精液的品質研究,這將有助于企業篩選出更具性價比的采精設備。與之相鄰的基因大數據評估實驗室內,收集著全省的種豬表型和基因型數據。“實驗室利用最前沿的算法開展遺傳評估,研究川豬遺傳改良及新品培育。”李霞說,這里的成果將與企業合作轉化,培育優質生豬“芯片”。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這共享公豬站太牛了,不僅規模大,設備先進,還實現了高效采精和防疫保障,“二師兄” 住得挺好的哈!而且通過聯合育種和精液共享,對提升生豬品質有很大幫助,期待看到我們大四川有更多這樣的農業創新!
感覺不是在養豬,滿眼都是高端科技狠活! 循環將園區資源“閉環”就完美處理,各種利用,“榨干每一個豬屁股”充分發揮科技力量! 二師兄變“芯”記帶來新質生產力的三臺影像!
發展新質生產力
不錯不錯,為農服務
呵呵,這名字取得有點意思
挖掘潛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搽亮川字品牌,讓川豬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