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文銘權
進入九月,位于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總面積117畝的長江上游水稻展示區以及征集水稻品種展示區內,連片的稻田即將進入收獲期,沉甸甸的稻穗變得金黃,一派豐收景象。
9月4日,一只“小蜜蜂”從稻田旁的“蜂巢”起飛,開始按照規劃線路在稻田上空自動巡航。忽然,它發現38號樣方區域出現異常:新品種“荃優851”中熟稻中,隱藏著一株稗子。于是,“小蜜蜂”飛臨該區域上空,抵近采集相關影像數據,并同步傳輸到大數據系統。
“這只‘小蜜蜂’是臺巡田無人機,我們叫它‘智·蜂’,差不多就巴掌大小,體重僅147克。”算法工程師鄒粉東說,該無人機最大航速每秒5米,4小時內即可完成對100畝稻田的巡田任務。
“智·蜂”巡田無人機作業現場。
不一會兒,一位雙肩各扛一臺無人機、“大頭、獨腿”的“鋼鐵俠”“閃亮登場”了:它飛到38號樣方區域,在那株稗子的頭頂懸停。緩緩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它從底部伸出絞盤,將整株稗子攪碎。
“這位體重達30公斤的‘鋼鐵俠’,名叫‘田間衛士·阿崍’,是一位水陸空三棲的作業機器人。”鄒粉東介紹,在“田間衛士·阿崍”底部有一個接入“端口”,除絞盤外,還可配置模擬人手臂的機械手,開展“拔草”等高難動作,還可懸掛吊籃等,進行化肥、農藥撒播等田間無人化作業。
“田間衛士·阿崍”。
川觀新聞記者從邛崍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今年1月,邛崍熵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成功研發“崍·見田”數智農業系統,在智慧農情管理、低空技術應用中注入科技力量。鄒粉東是該系統的算法工程師。“智·蜂”和“田間衛士·阿崍”,是該系統的重要“執行員”。
該項目直面農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挑戰:如何用有限數據,實現感知-分析-研判-決策-執行-評估的較高維數智閉環。
“我們擬通過運用AI技術種水稻,以科技創新開啟大田智管新模式。”據該項目研發負責人江平介紹,“崍·見田”數智農業系統主要由“1+2+N”構成。“1”為“天禾聯勤”農業AI大模型系統,“2”為2臺“智·蜂”巡田無人機,“N”為“田間衛士·阿崍”等綠色防控體系執行者。據悉,“智·蜂”巡田無人機,將聚焦株高、葉溫、葉濕、葉綠素、土壤含水量等水稻生長關鍵生理指標,適時監測與評估水稻生長態勢。“同樣完成一次田間數據采集,過去每千畝需要數十個人工,如今,兩只‘小蜜蜂’數小時就能完成。”江平說。
“崍·見田”數智農業系統屏顯截圖。
接收到同步回傳的相關資料和數據后,“天禾聯勤”農業AI大模型系統將自動分析數據特征,作出作業決策,給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從接收數據到給出最佳解決方案,數秒內即可完成。”江平說,當前由于臨近水稻收獲期,該系統運用場景相對較少。在其主要生長階段,該系統將派上大用場,為確保水稻豐產增收保駕護航。
隨著“田間衛士·阿崍”等智能裝備的“進場”,曾經極為繁瑣的除雜除劣等稻田管護過程,將徹底告別依賴人工作業的歷史。“種水稻,正越來越變得像3D打印那樣簡單。”江平說。
四川農業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梁越洋認為,“崍·見田”數智農業系統的研發,是現代農業借助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將為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及田間生產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等提供有力支撐。
一場人工智能深度賦能現代農業的實踐,正在邛崍市逐漸成為現實。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