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圣 周洪雙 黃漢鑫 李宏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年來,川渝兩地既有大工程大項目帶來的顯著變化,也有小場景小細節里呈現的持續變遷。新春之際,記者走進川渝毗鄰鄉村,感受在這一國家戰略引領下,鄉村經濟社會展現的發展新圖景。
一家親
“三六九,三六九,邀約趕場雙江走。”
真是怪事!眼前明明是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的“村晚”,咋臺上的演員都喊大伙兒去重慶市潼南區的雙江鎮趕場?
“怪撒子喲?遂寧和潼南本來就地挨地一家親嘛!”剛參加完《趕場雙江走》演出的陳善華興奮地說,這臺由潼南區文化館牽頭編排的節目,已經到遂寧各鄉鎮表演過很多場了,“每回觀眾都很熱情,我們演得也起勁兒”。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年來,共處“雙圈”主軸上的四川遂寧與重慶潼南聚焦“遂潼一體化”發展,不僅橋軌路網等基礎設施越融越暢達,產業協作、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也越融越深入。“好鄰居”成了“一家親”,川渝毗鄰鄉鎮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往里再走走,背簍重(疊)起來喲。”早上6點多,川渝首條跨省城際公交221線即將從遂寧市磨溪鎮發車,司機米洪斌趕忙招呼菜農有序登車。
“雙江距離磨溪就20分鐘車程,自從這條跨省線路開通后,兩地趕場、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真是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了。”開了3年221線的米洪斌自豪地說,“每逢趕場日,這趟早班車在兩地最受歡迎!”
一盤棋
春節期間,雙江古鎮游客川流不息。古鎮上的一家特色小吃店里,老板娘黃守蘭從早到晚忙得腳不沾地。
“這幾年遂潼跨區旅游線路紅火得很,周末和節假日生意更火爆。”黃守蘭的丈夫和一個顧客嘮家常:“你也是遂寧人啊?常來唦!雙江耍事多,現在又方便。”
在川渝毗鄰鄉鎮,有很多像黃守蘭這樣的“川渝夫妻檔”。四川媳婦鄧家英就與丈夫在重慶市開州區大進鎮楊柳村開了一家渝川休閑莊園。
楊柳村海拔1100多米,與四川宣漢縣朝陽村門對門戶挨戶,距離宣漢的巴山大峽谷景區只有兩三百米。像鄧家英家這樣的民宿,每年靠冰雪經濟、避暑游和巴山大峽谷的客流就能收入好幾萬元。
“楊柳和朝陽雖然是近鄰,但以前村民的趕場地都不一樣,村干部也都是生面孔。剛開始,大家都搞民宿,兩邊搶客源,甚至打價格戰。”楊柳村黨支部書記黃云說,川渝兩省市推動成渝“雙圈”深度融合的毗鄰區域鄉村振興“金邊工程”,讓這對“老鄰居”第一次“真正坐到了一條板凳上”。
四川達州和重慶開州兩地的政協委員共同開展考察調研,組織兩個村的干部群眾一起商量文旅融合發展。楊柳村和朝陽村共建了川渝朝楊金邊民宿黨支部和民宿產業協會,制定了統一的民宿發展公約,還實現了資源互通共享:楊柳村的民宿可以用朝陽村的停車場,朝陽村打造的土家族演出也成了楊柳村招待客人的保留節目。“現在我們長期聯合開展黨建、巡山等活動,說起巴山大峽谷也從‘你們景區’‘我們景區’,變成了‘我們的景區’。”黃云樂呵呵地說。
一條心
“吔,那橋修得多快!”剛從嘯馬村趕回來的重慶市合川區肖家鎮新學村黨支部書記錢文,一大早就忍不住和幾位村干部及村民分享自己的見聞。
橋?啥橋?
大家一問才知道,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裕民鎮古跡山村和重慶市合川區肖家鎮嘯馬村之間的“攔路橋”,終于要被打通了。
古跡山村和嘯馬村有一個水庫,水庫的攔水壩是連接兩村的必經之路,但是攔水壩有一段8米寬的泄洪渠,上面只有一座窄橋。“就因為這窄橋,兩地互相趕場每次都要在這兒下車卸貨,再肩挑背扛3公里才能到場鎮。”錢文說。
兩地干部群眾都眼巴巴地盼著打通窄橋,但各自行政隸屬不同,力量總匯集不到一起。這8米的攔路橋,也“攔”住了兩地融合發展的路。
攔路橋不打通,怎么融合發展?2024年初,廣安和合川兩地人大代表將打通“攔路橋”納入自己的履職任務。當年底,橫跨川渝兩省市、連接跡山和嘯馬兩村的8米車行橋正式動工。“雖然這個橋不在我們新學村,但周邊各個鄉村盼了很多年,大家隔三岔五都要去瞧瞧。”錢文說。
重慶市墊江縣沙坪鎮竹雞村村民管菊香和榮昌區榮隆鎮沙壩村村民胡家菊,都是川渝越走越近的直接受益者。由重慶市梁平區、長壽區、墊江縣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達州市達川區、大竹縣、開江縣共建的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是成渝雙城經濟圈首批10個川渝合作共建平臺之一。沙坪鎮依托綠色發展示范帶建設發展萬畝油菜、茶山、中藥材和水稻制種,村民參與田間管護每年能增收兩萬多元。“兩邊路一通,大家不分你我,項目多了,活兒多了,收入多了,場鎮也熱鬧多了。”說到雙城經濟圈給毗鄰鄉村帶來的變化,管菊香一口氣列了一大串。
胡家菊家的田土,幾年前就已經流轉給重慶市榮昌區與四川省隆昌市共建的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雙昌”合作示范園區了。“你看,就是這塊地。”正在做田間管護的胡家菊說,“半年種玉米,半年種蔬菜,一年四季都有得忙、有錢賺。”
“現在都是高標準農田和新科技,種莊稼比原來方便多了。”胡家菊打開手機上的智慧農業系統,“你看,溫度濕度啥子都曉得,手指一點就自動噴水、播種、施肥,再也不用起早貪黑,扛著鋤頭整天彎腰躬背忙活了。”
胡家菊對于“雙昌”園區也如數家珍:這里已建起了4000畝玉米制種核心區,選育了200多個新品種,現在正集中兩地土地、技術、人才重點打造智慧豬場、稻魚基地、農產品加工產業。“光是一個玉米制種基地,像我這樣能熟練使用智慧農業系統的‘銀發學員’,就有100多人了呢!”
本文刊于《光明日報》( 2025年02月12日 10版)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