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正在播種的菜田。
川觀新聞記者 王培哲 攝影 趙明
深秋時節的長江社區村(簡稱長江村),田野里滿目翠綠。九月底種下的油菜長勢正好,鮮亮的葉片在細雨中結滿露珠。這里是宜賓市南溪區,萬里長江在這里形成第一道大灣,汩汩江水滋潤著兩岸肥沃的土地。
11月6日下午,“萬千氣象看四川”報道組走進長江村,遇到了正在田間忙碌的種植大戶郭仲輝。他的口袋里裝滿用于補種的油菜苗,在田壟上邊走邊張望,見縫插針“補綠”。
就在5年前,郭仲輝還是長江上的漁民,響應禁捕號召上岸后,他也曾猶豫要不要回家繼續種地,畢竟他家的田塊曾撂荒十余年,“提到種地,家里人第一反應就是沒有捕魚賺錢,不如外出打工。”
長江村黨委副書記劉禮芬回憶,2020年前后,村里有一批常年捕魚為生的村民回鄉,當時他們當中有一部分選擇外出打工,但更多人因為年齡、家庭等原因,還是留在了村里。為他們解決收入問題,只能在土地里下功夫。
長江社區村的蔬菜種植大棚。
事實上,此前南溪區已經在長江村探索改變傳統稻谷種植模式,一年四季輪流種植蔬菜稻谷——早春種辣椒、黃瓜,5月底種下水稻,9月水稻收割后又種下花菜和油菜,這種菜—稻—菜水旱輪作的模式,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在全省推廣開來。看到其他村民打機井、蓋大棚,郭仲輝也在2020年投入2萬余元平整土地、建起塑料大棚。
“水旱輪作一方面增加了復種指數,提高了每畝土地的生產效益,另一方面借助水稻生產帶來的水肥效應,幫助土地輪休、減少蔬菜種植病害。”劉禮芬說,長江水“喂飽”了第一灣的土壤,給稻谷和蔬菜種植帶來強大的生命力。
真正增強郭仲輝等一批退捕上岸村民種地意愿的,是第一年的賬本。全年每畝收獲蔬菜6000斤、水稻1500斤,村集體對接的批發商將蔬菜銷往川南乃至重慶、云南等地,他家的4畝地第一年給他帶來63000元收入,高出傳統種植模式一大截。據統計,像郭仲輝這樣規模的種植戶,在長江村有五六十戶,占到村里的三成左右,全村蔬菜種植面積達到9000畝(含復種)。
“由于蔬菜產品附加值高,土地流轉費用每畝可以達到1600元,是宜賓其他地區的近兩倍,一天的務工收入也有80元。年齡較大、沒有精力種植的村民也可以靠土地流轉和平時務工賺取收入。”劉禮芬告訴記者,這兩年,長江村人均收入明顯增加,村民們農忙時種菜、農閑時在周邊工廠務工,每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3萬多元。今年隨著南溪區歡樂田園景區的開業,周邊游客多起來,村里開起10余家農家樂、民宿、餐館,家門口的收入增加了,扎根農業生產的信心更足了。
正在建設中的南溪區萬畝稻菜輪作基地。
以長江村為核心,南溪區正在建設萬畝稻菜輪作基地,其中核心區5000畝高標準農田已經建設完成。眼下,周邊配套的長江第一灣歡樂新村鄉村聚居點和周邊風貌提升工程正在加快進行。
“稻菜輪作的模式已經探索了30余年,接下來的重點是瞄準種質資源優化,在有限的空間里努力提高水稻單產水平,聚焦茄子、辣椒等優勢作物,集中做大規模,打造宜賓乃至川南重要的蔬菜、水稻生產基地。”長江村所在的仙源街道辦事處主任鄧成祥說。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稻菜輪種不僅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開辟了致富新路,棒棒噠
家門口的收入增加了,扎根農業生產的信心更足了。
萬里長江在這里形成第一道大灣,汩汩江水滋潤著兩岸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