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蘭楠
近日,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白家莊家庭農場內,負責人白世成坐在車間里,通過電商平臺銷售水果。他告訴記者:“五一節前是售賣櫻桃,假期后進入油桃產季了。今年櫻桃平均每天賣出3500件左右。”
29歲的白世成,大學畢業后在外從事工程工作,2016年返鄉創業,“8年了,我總算是‘立起來了’。”
同樣選擇返鄉創業的還有米易縣草場鎮克朗村的李明燕,她是國家二級建造師,與丈夫一起在北京從事室內設計10余年。2013年,夫妻二人毅然轉身回到草場鎮投身農業,成立了米易縣比米家庭農場。
“新農人”多起來,與安寧河谷“插根筷子都能活”的肥沃土壤有關,更與米易縣打造的“政策沃土”密切相關。
米易縣丙谷鎮雷窩村共富農場大棚
政策引領,打造“新農人”成長營養土
“最近比較忙,正在整備土地和大棚為下一季育苗做準備。”米易縣丙谷鎮雷窩村共富農場大棚里,“90后”村民冷興瑤正埋頭苦干,她也是米易縣綠怡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總經理。
2016年,冷興瑤放棄城里工作,回到雷窩村成了一名“棚二代”。“我大學學的是旅游管理,對種地一竅不通。”在縣里的支持幫助下,她多次赴成都、重慶、長沙等地學習。“培訓后我將重點放在優質種苗選育和栽培,打造共富農場,但種苗選育技術門檻高,為此,縣里又幫我牽線搭橋聯系上農科院的專家們。”冷興瑤逐漸從“門外漢”變為了“土專家”,共富農場每年引進上百個新品種試驗示范,去年一年繁育供應蔬菜種苗3500萬株。
米易縣丙谷鎮雷窩村共富農場大棚
近年來,為促進城鄉要素雙向高效流動,米易深入實施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鼓勵像冷興瑤這樣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先后回引優秀農民工、大學畢業生等返鄉人才2000余人。同時,持續深化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職業化試點,重點培育了發展意愿強、產業基礎好、輻射帶動明顯的1125名種養殖大戶、生產技術能手。
在支持“新農人”走出去學習的同時,當地還有計劃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鄉鎮實踐歷練,并逐步完善相關激勵機制和扶持政策,讓鄉村振興一線成為培養鍛煉干部人才隊伍的“練兵場”和“孵化器”。
青春力量,解鎖農業“新玩法”
村里來了“博士書記”—這是米易縣草場鎮碗廠村去年的一條大新聞。李學武是農學專業博士,攀枝花學院康養學院學科負責人,去年7月,被選派到碗廠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他拿出了搞學術研究的勁頭,用最短的時間通過“走村入戶踏地頭”的方式,把村上的情況摸了個遍,幫助村里科學總結和規劃了“1+4+1”產業發展模式,即1個文化產業、4個農業產業、1個旅游產業。
“新農人”帶來農業“新玩法”。
模式創新是其一。春季是米易縣草場鎮龍華村早春蔬菜和枇杷銷售旺季,近來,歐勇從早到晚“泡”在龍華村電商發貨中心幫助農戶發貨。1993年出生的歐勇,在成都學習電子商務與應用后返鄉注冊了龍華村第一家淘寶店,其公司2023年銷售額達到2600萬元。歐勇還發起成立了米易縣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協會,把創業經驗和教訓分享給返鄉青年。如今,龍華村980戶家庭中,電商多達257家。
米易縣安寧河流域農田
理念創新是其二。“我們想把城市的發展理念帶到鄉村,堅持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產品可溯源。”李明燕介紹,他們為每一個農產品附上專屬“身份證”,消費者“掃一掃”包裝上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便能夠對每一個產品追根溯源,增強產品信任度,提高回購率。在其農場帶動下,周邊農戶標準化生產意識顯著提升。截至目前,農場帶動周邊100余戶村民種植芒果、枇杷等,增收340余萬元。
嘗到了“新農人”帶來的甜頭,米易縣提出,要堅持把人才作為鄉村振興核心要素,繼續打造“三雁”、做優“三量”。米易縣相關負責人解釋說:“‘三雁’即推行‘頭雁領航’計劃,建強致富能人主力軍;抓好‘雛雁成長’計劃,培育鄉土人才后備軍;開展‘眾雁齊飛’計劃,打造鄉村振興生力軍。‘三量’則是引進鄉村急需人才‘擴增量’;強化鄉土人才培育‘優存量’;煥發人才干事活力‘激能量’,以此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勁人才智力支撐。”
(米易縣委宣傳部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