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四川
達州市達川區石橋鎮:一條古街,濃縮革命歷史
陳小平 熊浩銘 鄭淑月 川觀新聞記者 袁城霖 視頻剪輯 羅曦
從高空俯瞰,層層疊疊的木制建筑群中,一條街窄檐寬的街巷從東往西伸展。4座高大雄渾的石牌坊在街巷寬闊處依次矗立,蔚為壯觀。其中,二號牌坊橫額正中鐫著“列寧”兩個大字,引人注目。
二號牌坊橫額正中以橫書鐫刻著“列寧”二字,“主義街”三個字以直書刻在橫額左部。袁城霖 攝
這里是達州市達川區石橋鎮,這條街名叫“列寧主義街”。紅軍曾經兩次進駐石橋鎮,留下一段難忘的革命歷史。
如今,在古鎮、古街上的石刻標語,依然清晰可見。近日,記者行走在列寧主義街,感受紅色文化的氣息和力量。
濃縮紅色文化
列寧雕像、列寧廣場、列寧公園、列寧湖、列寧街小學、古鎮紅街、紅軍文化陳列館、紅軍文化藝術墻......如今的石橋場鎮,有許多紅色元素。在列寧廣場中央,矗立著淡紅色、高近10米的列寧全身雕像。廣場的一頭是列寧主義街入口,另一頭是石橋紅軍文化陳列館。百余平方米的館藏,分為“南下東進 擴大蘇區”“建立工農政權組織”“傳播真理 鏨刻標語”“紅軍精神 千古傳承”等6部分展現紅色歷史,包括當時紅軍使用過的馬燈、刀具、槍彈等實物。
石橋鎮列寧廣場中央矗立著列寧雕像。袁城霖 攝
古鎮有4個石牌坊。“石牌坊上的宣傳標語,是當年進駐石橋鎮的紅軍鏨刻的。”達川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吳波告訴記者,彼時,進駐石橋鎮后,紅軍宣傳隊隨之開展工作,設置了紅軍俱樂部、紅軍鏨字隊、標語書寫組、歌謠編輯組等多支隊伍,其中鏨字隊先后在陡巖、牌坊、墓碑、墳頭石、街頭石上鏨刻了大量的石刻宣傳標語,保存至今的僅在石橋場鎮就有38幅之多。
二號牌坊上石刻標語最多,其橫額正中以橫書鐫刻著“列寧”二字,“主義街”三個字以直書刻在橫額左下角。
“熱血沸騰的革命歷史,濃縮于列寧主義街。”吳波說,1991年,列寧主義街被列為第三批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寧主義街石牌坊及紅軍標語入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列寧主義街。袁城霖 攝
促進文旅融合
石橋鎮鎮長白雨鑫說,幾十年來當地始終致力于傳承弘揚歷史文化,促進文旅產業發展。
“立足紅軍文化陳列館,我們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吸引了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前來調研。”達川區文化館辦公室主任譚蕾說。今年7月,文化陳列館掛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實踐基地”。
以紅色文化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當地先后創作舞臺劇《熱血江魂》《巴山血鏨》《小紅軍與列寧街的故事》,電影《紅色戀曲1933》在石橋鎮取景拍攝,推動紅色文化、紅色故事在更大范圍生動傳播;多次新建和修繕配套設施,最近的一次是在近兩年,對長694米的列寧主義街210間木制房屋,按照川東民居風格進行打造,營造古色古香、民風淳樸的古鎮形象。
從高空俯瞰石橋鎮列寧主義街。熊浩銘 攝
不只是紅色文化。在有悠久歷史的石橋鎮,誕生了翻山鉸子、燒火龍、法門武術、米酒魚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游列寧主義街、賞紅色標語、觀古代牌坊、看非遺文化展演,成為當地及周邊群眾的新生活方式。
如今的石橋鎮有多張旅游文化“名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俗文化體驗區”稱號,入列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入選第三批“四川最美古鎮”名單。白雨鑫說,下一步,古鎮將繼續傳承和保護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持續豐富旅游景觀,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打造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行重慶
重慶酉陽南腰界鎮:永不褪色的紅色印記
重慶日報記者 蘇暢
8月4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鎮的一個三岔路口,賀龍雕像赫然矗立于此,路牌上“賀龍大道”“紅軍中街一路”“紅軍中街二路”等字樣提醒人們,這里曾是紅軍戰斗的地方。
“目前,南腰界鎮保存著56處革命遺址。”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當地通過發掘、整理、修繕這些紅色資源,將紅色文化與鄉村旅游相融合,傳承弘揚紅色精神,為鄉村增添新活力。
航拍酉陽南腰界鎮。重慶日報記者 謝智強 攝
世代守護,56處革命遺址得以完整保存
“紅軍在南腰界時,發動群眾把地主的糧食全分給了老百姓,鄉親們又把多余的糧食給紅軍送去。”南腰界鎮紅巖村村民符寧江的父親參加過游擊隊,從小父親就給他講述紅軍在南腰界戰斗的故事,其中大壩祠堂的戰斗尤為激烈。
在紅三軍大壩祠堂戰斗遺址,記者看到祠堂外有三米高的石砌圍墻,石墩里有外小內大的觀察射擊孔,圍墻四角還有碉堡護衛,易守難攻。
為了保護革命遺址,去年,酉陽縣政府在南腰界鎮完成對大壩祠堂等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作。修繕工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過程中盡可能利用原有材料、使用原有構件、采用原有工藝,以呈現文物保護單位原有的整體風貌和風格。
酉陽南腰界鎮,游客正在參觀。重慶日報記者 謝智強 攝
大壩祠堂戰斗遺址的保護工作,是南腰界革命遺址保護的一個縮影。
在南腰界場鎮的紅軍街上,民居墻面仍清晰保留著當年紅軍戰士書寫的“共產黨十大政綱”“紅軍不拉夫不籌餉”等宣傳標語。
“為了把紅軍書寫的標語保存下來,南腰界群眾用加了鹽的石灰水填寫標語,再用黃泥覆蓋,或用木炭、鍋煙涂抹,使得這些標語不被敵人發現銷毀。”甘紅光介紹,紅軍街上集中了大多數紅軍機構遺跡,不少居民選擇在老宅背后另起新房,讓這些紅色遺跡得以保留原貌。2011年,酉陽縣黨員干部和群眾還自發集資,修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紅二·紅六軍團會師紀念塔。
得益于世代守護,如今南腰界鎮完好保存著紅三軍司令部舊址、紅軍街、大壩祠堂戰斗遺址等56處革命遺址。
南腰界鎮紅軍街。重慶日報記者 謝智強 攝
發展紅色旅游,打造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景區
南腰界鎮保存的56處革命遺址,為當地發展紅色旅游創造了條件。如今南腰界鎮正圍繞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酉陽段)建設,規劃打造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景區,賡續長征精神,助力鄉村振興。
從紅軍街的石板路拾級而下,甘紅光帶著記者來到了楊家寨紅色文化廣場。
“楊家寨紅色文化廣場于2018年初開工建設,占地3000余平方米,廣場上設置了9塊浮雕,分別講述了紅三軍在南腰界開辟革命根據地、建立游擊隊、開展土地革命等故事。”甘紅光介紹,每年都有50多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到南腰界鎮緬懷先烈。
2020年5月,重慶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指出酉陽為主體建設區之一。南腰界鎮的紅色旅游迎來了又一次發展機遇。
根據《方案》,酉陽縣編制完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酉陽段)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景區詳細規劃》,景區總面積為4.3平方公里,規劃實施綜合服務區、長征精神傳承區、蘇區精神研學區、紅色原鄉休閑區、綠色產業體驗區“五區”建設。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