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峻帆 川觀新聞記者 袁敏 袁城霖
1月30日,已是農歷臘月二十八。
早上9點半左右,四川省開江縣任市鎮與重慶市梁平區新盛鎮交界的聯盟橋上,3個火紅的大燈籠穿過冬日的薄霧,緩緩從新盛鎮向任市鎮方向移動。
聯盟橋連接起任市鎮與新盛鎮。卓峻帆 攝
“新年好啊!”“新年好、新年好!”發現對岸走過來的老朋友,任市鎮副鎮長鄧章明趕緊帶著鎮里的種養殖大戶們迎了上去。握手、接過燈籠、然后拍著肩膀過了橋,說話間,對面的朋友這就從重慶到了四川地界。
新春走基層報道組走進達州市開江縣任市鎮。王小霞 攝
春節到,團聚時。在除夕的前一天,記者走進地處川渝交界的達州市開江縣任市鎮,記錄下兩地種養殖大戶間的一次溫暖相聚。
春節里的固定“節目”
聯盟橋,是一座屹立于新盛河上的古樸石橋,省道202線從石橋穿過,將任市鎮與新盛鎮緊密相連。
春節來臨,聯盟橋上,掛著“川”“渝”“粵”“陜”“浙”等各地牌照的車輛從橋上疾馳而過,在川渝兩地來回穿梭;橋下,新盛河兩岸的高標準農田連綿成片,修整一新,只待下個播種季的來臨。
“梁平的壩子開江的田,成熟一季管三年。”梁平、開江同為農業大縣,春節前的一場溫暖團聚,這已是兩地相鄰種養殖大戶間約定多年的固定“節目”。
為了迎接來自橋對岸的老朋友,開江做足了準備。
“歡迎,歡迎啊!”在聚會現場,當地宣傳干部何努首先送出好禮,拿出筆墨現場書寫春聯,“川渝毗鄰路路相通,稻漁連片產產相融”“鄰里攜手骨肉相連,心手相牽共建家園”。
“這春聯有新意,寫出了我們兩地的新氣象。”手捧春聯,新盛鎮種糧大戶劉紹兵連連點贊,“我要拿一幅回家去貼起。”說著,劉紹兵認真挑選起來。
“川渝一家親,大家一起來貼春聯。”拿出梯子,大家一起搭手,把春聯貼上了墻,燈籠也掛上了房門前。
沸騰的火鍋煮起來
屋外,掛燈籠、貼對聯。屋內,也早已忙開,一頓豐盛的團年飯正加緊準備。
現場書寫春聯。王小霞 攝
“團年飯吃啥哦?”“那必須是火鍋嘛。”今年這場虎年春節的團年飯,主場設在了任市鎮種養植大戶屈超恒家里。迎接重慶過來的老朋友,忙著理菜的屈超恒笑聲爽朗。
扎根家鄉這一方熱土,屈超恒在任市鎮發展起了30畝的有機葡萄種植園,葡萄收獲季最高可賣到每公斤56元。
羊肉燉湯、牛肉切片、開江豆筍、任市板鴨等特產也提早采購到位,為做好這頓不同尋常的火鍋,屈超恒全家出動,一大早便忙了起來。
張鴨子、梁平柚……河對面的朋友們,也把梁平的年味帶進了團年飯的廚房。
“老伙計們,開飯了哦。”中午12點半,屈超恒一聲吆喝,團年飯正式開席。
一張大圓桌上,在煤氣爐的助攻下,放在圓桌中央的火鍋已經沸騰,濃香四溢。
屈超恒拿出自家葡萄園釀成的葡萄酒,給每人都倒上了一個滿杯。
“新年快樂!”舉杯,同飲。在不時的歡笑聲中,大家一起享用著川渝兩地的美食,一同品嘗著家鄉的年味。
新盛鎮與任市鎮兩地種養殖大戶共飲團年酒。卓峻帆 攝
再話“雙圈”新生活
“今年,我也準備養點小龍蝦試試,老弟要多多指導哦。”端起滿滿的酒杯,新盛水稻種植大戶冉啟義走到了盧友倫身邊。
“沒問題,當年都是你手把手教我種水稻。”兩人已是認識多年的好友,盧友倫小冉啟義10歲,已在任市鎮發展起100畝水稻種植和小龍蝦養殖。去年,兩季龍蝦一季水稻,讓盧友倫從土地里實現了50余萬元左右的純收入。
聽到兩人的商議,席上的開江縣稻漁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負責人陳文耀接過了話,“放心放心,不僅是技術支持,最為關鍵的蝦苗都可以在開江解決。”
同是在新盛鎮種植水稻,51歲的劉紹兵有也自己的新打算,“今年,我要過橋來種水稻。”
說干就干,這趟從新盛到任市,劉紹兵已看好幾處優質地塊,土地流轉的具體費用也與農戶進行了直接商議,“爭取正月十五過了就過橋耕田,在開江新開100畝水稻。”
“優勢互補,共建共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火熱,我們都要更為積極地過橋發展。”陳文耀再次起身舉杯,并給大家帶來好消息,梁平開江作為共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上的重要一環,兩地已共同完成了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的規劃設計,開年就將啟動連接兩地園區20余公里產業環線的建設。
“太霸道了。明年過年,我們來做東哈,你們來重慶團年!”新盛鎮的種養殖大戶當即發出邀請。轉頭也對記者說:“你(們)也一定來哈,就過一座橋的事。”
話音一落,席間又是一陣笑聲。熱騰騰的火鍋多次加湯加菜,推動兩地共同發展的新話題不斷冒出,歡笑與探討在房間內延續……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一家親!
惠民生
川渝一家人
川渝人家
為基層群眾服務,人民滿意。
川渝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