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籍田鎮;向右,視高鎮。”1月11日,站在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籍田街道和眉山片區視高街道的交界地帶處,柴桑河中橋上豎起的一個藍色路牌引起了記者的好奇。
“以柴桑河心為界,面向水流去向,左邊為視高街道,右邊為籍田街道,柴桑河是名副其實的交界河。”視高街道青林社區黨委書記高躍凱口中的這條交界河,將眉山視高街道和成都籍田街道串聯起來。“兩個街道的人都同根同源,交流聯系十分緊密。”
緊密,也延伸至今天——當前,兩個街道正聯動開展“產業+生態”融合發展示范。有意思的是,從宏觀看,成都都市圈里,成都帶動著眉山;但從微觀看,交界地帶處,城市化程度更高的眉山視高街道則向成都籍田街道輻射。
交界河“逆流而上”
共同開展聯防聯控,形成長效管理機制
“你看,河水好清嘛!”高躍凱身著“成眉平安巡防”紅馬甲、戴著同字樣的紅袖套,指著柴桑河河面,哈著白氣對記者說。低頭一看,橋下流水潺潺,水清岸綠。
泉龍河和柴桑河在視高街道境內匯成柴桑河,自南向北流向籍田街道,流入黃龍溪,最終匯入府河。用當地人的話說,柴桑河“逆流而上”,回旋流止,是四川境內為數不多的“倒流水”。
可是,此前的畫面卻沒了“逆流而上”的詩意。高躍凱回憶,此時腳下43米長的柴桑河中橋,當時還只是座鐵板橋,從橋上往下看,河面泛著黑水,遍布化學泡沫,發出陣陣惡臭。視高街道黨政辦主任陳政則坦言,過去由于兩邊的發展規劃有差異,缺乏有效管理和溝通,河道常年垃圾堆積,污水橫流,同時因為兩岸防洪堤壩不對稱,導致這里洪澇災害頻發,這成為了兩地群眾的一塊心病。
變化始于2020年。高躍凱回憶,自那時起,視高街道和籍田街道組成平安巡防隊,聯合交替進行生態環保、平安創建等巡防,其中河道是重中之重。“兩邊街道圍繞水系環境治理建立機制,在河湖長制工作框架下,把柴桑河納入了三級河長巡查機制,形成長效管理,加強溝通協調和巡查。”陳政進一步解釋。
除了巡河,記者注意到,在柴桑河橋左側、視高街道境內,向外走不到十米便是視高街道第二污水處理廠。
“視高街道的生活污水接入天府新區成都片區正興街道污水處理廠,錦江鎮錦江里社區、毛家渡社區生活污水接入黃龍溪污水處理廠,黃龍溪鎮嘉禾社區生活污水接入錦江鎮蓮花污水處理廠。”眉山天府新區管委會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兩地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實現污水設施共建共享的結果。當前,交界河的流域治理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20年起就呈現出明顯改觀,柴桑河視高出境斷面從劣五類改善到IV類水質,最好達Ⅲ類水質。”
一星期巡河一次,每次半小時左右,高躍凱對柴桑河再熟悉不過了,也將河道的變化細數在心。“河道清爽多了,沒有臭味了,感覺小時候在河里抓魚、抓泥鰍,嬉水玩耍的日子又要回來了。”
成都人“逆行前來”
共建校地協同創新示范區,探索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
“兩地發展程度有落差。”陳政直言,一直以來,籍田街道以發展柑橘等農業為主;視高街道目前正在打造眉山市域副中心,其城市化程度更高。“一般是眉山人往成都走,但在這里,成都人卻‘跑’了過來,到這邊工作和生活。”
縮小光圈,更聚焦一點,是視高街道奮勇社區吸引了籍田街道黃堰村村民前來。“更小范圍內的融合發展上,我們立足緊密的地緣依托、資源稟賦以及各異的城鄉互補共生特質,將兩村(社區)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創新編制‘籍視校地協同創新示范區’合作建設方案”。上述相關負責人說。
“10月份開始構思,兩地聯席會來來回回開了至少五次,12月上旬才編制完成。”陳政介紹,這是依托視高街道擁有四川科技職業學院等兩所高校的人才和專業優勢,結合籍田街道的農業發展,從而確立的融合發展方向。“作為短期發展的主抓手,方案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暢通了溝通體系,著力于視高街道輻射帶動籍田街道、形成小區域產業帶發展,從而能更好地服務于更大區域的融合發展。”
在他看來,融合發展直接體現在四川科技職業學院下設鄉村振興學院上。一個多月前,該學院學生直播帶貨眉山天府新區“愛媛”果凍橙。開播僅5天,就累計吸引50余萬人次觀看,賣出橙子8000余斤。
兩個街道還將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小豬佩奇、樂高樂園等旅游項目落在兩地之間,建成后可承接兩個街道、成都和眉山片區乃至更大區域內學校、企業、居民休閑文旅等消費需求;同時,依托籍田街道農文旅資源優勢,結合視高街道教育、房地產及人口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業觀光、鄉村餐飲、戶外體驗等項目,做實產業互補發展。”陳政說。
策劃|王懷 董世梅 阮長安 李秋怡
統籌|董世梅 王國平
川觀新聞記者|寧寧 樊邦平 肖瑩佩
攝影/視頻|楊樹
編輯|熊珮
校對|黃穎
審核|黃志凌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鄉村振興
綠水青山好地方
美麗四川
一流而上。
好地方。
河水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