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日報 記者藺艷霜 周雪梅 實習記者杜公英
近年來,瀘州國家高新區強力推進“四個三”發展戰略,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各項工作成績顯著,園區“放管服”改革先行先試效果明顯。1—6月,核心區入住企業180家,是成立之初的4倍;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48.6億元,是成立之初的4.6倍;完成工業總產值118.8億元,是成立之初的4.5倍;完成利潤總額8.3億元,是成立之初的4.2倍。
三大功能,提升生產生活環境
強化生產承載功能。東北片區產業拓展區2000畝產業用地已完成開發和產業布局,高新管廊、中航轉向、高新容大和30家智能終端龍頭企業已入駐。高科路建設正火熱推進,4000畝產業用地正加快拓展。40萬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一期項目已全部投用,30萬平方米的二期項目主體封頂,50萬平方米企業自建廠房8月起陸續投用,8.7萬平方米的眾創中心10月將投用。
強化生活配套功能。投資10億元,建設酒谷大道、東北片區產業拓展區配套道路等道路30公里,完成綠化130萬平方米;投資2.6億元,完成雨污水管網改造13公里。投資近20億元,打造300畝湖體、1300畝濕地構成的漁子溪生態園,布局了80畝商業綜合體、110畝別墅和高端住宅群。
強化要素保障功能。為園區企業發展提供多渠道資金支持;加強用地保障,確保項目落在地塊上;在水電氣保障方面,打造全省生產成本最低園區;強化用工組織,多渠道多形式幫助智能終端企業招工。
三大創新,提升引資引智環境
“資本招商”理念創新。國家級高新區品牌本身就是資本,園區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充分利用園區聚集的資金、金融、資源、人才、環境、政策等資本優勢,實施“資本招商”成效明顯。
“全員招商”機制創新。將招商引資工作列入單項目標考核,將目標任務分解到機關各部門,落實到具體人頭,形成全員招商的工作氛圍。
探索“多元招商”模式創新。堅持“1+1+N”模式,即“一個項目+一個投融資平臺+N種合作方式”,靈活運用標準化廠房、閑置資產、產業發展基金、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等生產要素,招引龍頭、骨干企業。
三大轉變,提升政企服務環境
再造審批流程,變長跑為短跑。爭取市上支持,在立項、土地、規劃、建設、消防等十個方面為高新區出臺特殊政策。積極推行四川省投資項目承諾制試點工作,建立“政府定標準、企業作承諾、過程強監管、信用有獎懲”的新型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模式。
加快效率提升,變慢跑為快跑。整合政務服務大廳窗口,探索聯合辦公;打造“五個一”簡約審批模式,探索建立“一卡建檔、一窗受理、一號管理、一網運行、一口發件”;推行企業開辦小時清單制度,積極探索“一小時辦結”“三小時辦結”“六小時辦結”三張清單辦理模式。
提高服務水平,變企業跑為干部跑。成立企業服務中心,為建設項目提供注冊登記、落地建設等環節的“一站式、保姆式”服務;保障每個智能終端企業都有管委會聯系領導和聯系部門,提供一對一協調服務;國稅局指定專人跟蹤每一筆出口退稅業務,確保出口退稅及時兌現。
樹立三大作風,提升干事創業環境
擔責擔當之風。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只要不違反國家法律、不突破原則,鼓勵高新區廣大干部大膽探索創新。
狠抓落實之風。明確每一個簽約項目、在建項目的責任領導、責任部門和具體責任人,明確工作任務和時限,確保項目快速落地實施。
清正廉潔之風。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把企業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把企業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耐心細致、真心誠意地為群眾和企業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