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甘孜觀察 楊孟雙
9月6日,道孚縣以“愛國主義—航天精神”為核心,創新舉辦“大思政課”。
活動特邀航天領域兩位頂尖專家,通過“現場+直播+錄播”三維形式覆蓋全縣師生,在引導青少年銘記歷史、崇尚科學的同時,為民族地區思政教育創新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鮮活樣本。
現場圖片
專家“硬核”且“貼地氣”
此次授課的兩位專家均為航天領域核心研究者,既具深厚學術權威,又精準契合民族地區教育需求,讓課程既有“專業分量”又有“情感溫度”。
澤仁志瑪: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空間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張衡一號”電磁系列衛星團隊負責人,全程參與衛星工程建設、數據處理及中意、中歐國際合作任務。更特別的是,她是從甘孜州走出的藏族科學家,自帶“從大山到航天”的成長共鳴;
江帆: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國家首顆電磁監測衛星“張衡一號”、澳門科學衛星“澳科一號”工程總設計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等榮譽,深耕航天工程數十年。
現場圖片
課程“科普+思政”雙融合
課程緊扣“航天”核心,既用通俗語言拆解硬核科技知識,又深挖航天精神內核,實現“知識傳遞”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
澤仁志瑪用“家鄉視角”講透科技與夢想。以《張衡一號衛星觀測地震活動》為題,她用通俗語言拆解“張衡一號”的“工作原理”——如何通過監測地球電磁場異常實現地震監測預警,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結合自身經歷,講述從康巴山區走出、考入航天科研院所的追夢故事,傳遞“大山擋不住夢想,知識能改變命運”的信念,為民族地區學生種下“敢想、敢學、敢追”的種子。
江帆解讀“航天歷程”,以《中國夢 航天夢》為主題,帶領師生回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從“東方紅一號”開啟太空征程,到“嫦娥五號”實現月球采樣返回的重大突破。他不僅詳解每一個里程碑事件背后的科學原理,更分享科研團隊“啃硬骨頭”的攻堅克難故事,讓“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具象化。
現場圖片
課后不止于一堂大思政課
道孚中學高中思政教師鄭濤感慨:“這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思政課也能帶著學生‘上天入地’抬頭仰望星辰,低頭把脈大地。今后我的課堂要學會把‘宏大敘事’拆成‘少年腳本’,讓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在數據、軌道和波形里落地生根。”
高一三班學生格桑梅朵課后仍回味無窮:“江帆老師的講解像打開了通往宇宙的大門,讓我真正懂了中國航天的偉大;澤仁志瑪老師講的衛星監測地震技術特別酷,也讓我特別敬佩科研人員。”高一四班學生單孜格桑亦更堅定了理想:“原來思政課能和前沿科技碰撞出這么美的火花,我以后也想搞科研,為祖國做貢獻。”
這堂航天精神“大思政課”,并非道孚縣的偶然嘗試,而是當地長期推進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縮影。近年來,道孚縣聚焦“資源整合、內容創新、價值落地”三大核心,著力破解縣域內學校資源分布不均的難題,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一位師生。
現場圖片
圖片來源:道孚縣委宣傳部、道孚縣融媒體中心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