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智庫研究員 徐也晴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到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有媒體認為,一個“一切硬件皆AI”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
近年來,消費級AI硬件呈現高度形態創新,AI手機、智能眼鏡、智能家居等新品類快速崛起。消費級AI硬件是指將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術與智能硬件深度結合,旨在為個人或家庭消費提供具有智能化、個性化與互動性的產品。
眼下,行業逐漸形成一個共識,即大模型的應用創新初現瓶頸,而硬件作為AI觸達物理世界的核心載體,正成為下一波創新浪潮的關鍵支點。據億歐智庫的統計,2024年中國消費級AI硬件市場規模達1.17萬億元,同比增速約10%,其中兩大支柱場景為移動穿戴與智能家居。該機構指出,智能時代,AI將重新定義一切智能硬件,將催生新的AI原生硬件,開啟新的硬件創新周期。
從短期來看,手機仍將是用戶和AI交互的最主流硬件。騰訊研究院在最新發布的文章中提到,雖然2023、2024年,Rabbit R1等硬件產品作出了替代手機的嘗試,但受到模型能力、產品功能、消費習慣等限制,最終未能成功。今年以來,更多AI硬件轉向“輔助手機”定位,聚焦手機尚未覆蓋的細分場景,通過解決特定痛點提升體驗,市場反響積極。
從長期來看,AI硬件的交互范式有望朝著“無感化”的方向演進。其中,AI眼鏡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目前,AI眼鏡仍然作為手機的補充而非替代。而隨著光學和算力的成熟,AI眼鏡由于其可以融合語音、視覺交互且無需手持的特征,有望從“音頻拍攝工具”升級為“個人生活助理”。騰訊研究院認為,在這種“無感化”的主流趨勢下,語音將取代觸控成為主流的交互方式,最終導致主流的硬件形態發生改變。
目前,AI的核心任務仍是提升效率。比如,AI正被嵌入手機、耳機等既有硬件,以低感知、高效率的方式優化體驗。但是放眼未來,AI的終極形態將走向“智能體”,也就是成為所有應用的主要入口。在這樣的趨勢下,騰訊研究院認為,誰掌握了數據入口、應用生態,誰就占據了用戶界面與AI調度的制高點。
換句話說,盡管消費級AI硬件的最終形態尚未塵埃落定,但誰能在模型能力、硬件形態與應用生態之間實現真正融合,誰將主導下一代智能終端的入口之爭。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