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儀隴縣始終把東西部協作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兜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核心動力與關鍵抓手,以協同發力激活內生增長動力,讓東西部協作的“輸血”支持與縣域自身的“造血”能力深度融合,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跑出了協作共贏的加速度。
育人才筑牢發展根基
8月25日,龍灣儀隴東西部協作糧油產業專技人員培訓班在儀隴縣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正式開班。此次培訓由儀隴縣農業農村局主辦,四川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儀隴縣分校承辦,吸引了來自該縣37個鄉鎮(街道)的160余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與種糧大戶參與,將通過為期4天的系統學習提升專業能力。
開班儀式上,四川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儀隴縣分校校長何勇強調,此次培訓依托龍灣與儀隴東西部協作的寶貴平臺,是為學員們量身打造的學習充電機會。
據介紹,本次培訓課程緊扣實際需求,采用“理論+實踐”雙軌模式精心設計。主辦方特別邀請市縣兩級在糧油領域造詣深厚、經驗豐富的專家授課,從政策解讀、技術原理、案例分析到實際操作,全方位傳授前沿知識與實用技能。培訓期間還安排學員前往西充縣仁和鎮現代糧油園區實地觀摩,直觀感受先進農業經營管理模式的效益,助力技能提升向實踐轉化。
與此同時,另一處培訓現場同樣洋溢著專注氛圍。8月27日,南充綜合安全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內,儀隴縣浙川東西部協作“德鄉人”勞務品牌特種作業培訓班的學員們正專心復習,全力沖刺國家應急管理部《特種作業操作證》考試。
“這項培訓是我縣深化浙川東西部協作、做強‘德鄉人’勞務品牌的創新實踐。”儀隴縣農民工服務中心副主任趙玉樞介紹,培訓面向儀隴籍適齡勞動力,開設電工、高處作業、焊接與熱切割等專業課程,內容涵蓋理論講解、實操訓練、應急處理與事故防范,更創新增設“德鄉人”職業品德教育模塊。通過“理論筑基+實操強能”的培養模式,全面提升學員專業技能與安全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為農民工拓寬就業渠道。
無論是農業技術培訓還是特種作業培育,都是儀隴借助東西部協作資源,立足本地特色產業與企業用工需求,培育高素質農民和產業工人、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
建園區促進工業集群發展
8月29日,儀隴經開區內的儀隴縣中小企業孵化園基礎設施項目施工現場,機械轟鳴聲不絕,工人忙碌有序,項目建設正以全速沖刺的態勢推進攻堅。
“目前已完成綜合樓主體建設,正同步推進綜合樓砌體工程與鋼結構標準廠房主體施工。為確保11月底如期竣工交付,我們在嚴守施工安全底線的前提下,配齊配足人員與設備,實行掛圖作戰,將工期精細分解到每月、每周、每天,全力保障進度。”項目負責人王孟承介紹。該項目由龍灣區與儀隴縣攜手共建,總投資1.2億元,其中專項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3000萬元,核心建設1.3萬余平方米標準廠房與近4000平方米綜合樓,建成后將為中小企業入駐提供優質空間載體。
“我縣始終把工業園區作為推動‘制造強縣’戰略的主陣地,堅持‘統一規劃、企業定制、資金引導、國企代建’的思路推進建設。”王先華表示,儀隴充分發揮東西部協作資金的引領作用,帶動縣屬國企加大投資,大力建設標準化廠房,持續提升園區承載能力,“這種模式讓新招引企業無需前期投入大量資金建廠房,真正實現‘拎包入住’、輕裝發展,有效縮短落地投產周期?!?/p>
自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啟動以來,儀隴縣牢牢把握機遇,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東西部協作產業園區,改擴建儀隴經開區。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協作資金4910萬元,撬動國企投資5.8億元,建成標準化廠房47萬平方米,園區承載能力持續提升,為精準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筑牢堅實基礎。
儀隴縣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資源,打出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發展“組合拳”,實施園區提檔升級行動,通過新建標準廠房、完善配套設施,持續夯實經開區企業發展載體外,儀隴縣還引入第三方專業服務企業,創新開發園區智慧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為企業提供全鏈條生產生活性服務。同時嚴格落實政策承諾,及時足額兌現招商引資獎補與惠企政策資金,不斷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依托東西部協作平臺與東部產業轉移機遇,儀隴縣還精準發力補短板、強鏈條,聚焦重點產業、鏈式發展與重點區域,大力實施補鏈強基行動,通過多元招商模式招引優質企業;針對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痛點,制定專項考核辦法,激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切實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建立幫扶車間助力3600余人靈活就業
8月28日,筆者走進位于儀隴經開區的四川國德塑業有限公司東西部協作就業幫扶車間,近百名工人在各自工位上有條不紊地忙碌。“隨著公司規模擴大,招工難一直是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尤其是縫紉工序的用工缺口格外突出?!彼拇▏滤軜I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芬坦言,在儀隴縣東西部協作辦的引導支持下,企業通過建設就業幫扶車間,招聘到一批“半員工”,有效緩解了用工壓力。不僅如此,企業還依據浙川東西部協作就業幫扶車間評定標準,對原廠區進行改造升級,并專門修建兒童活動室,為務工家長提供“帶娃上班”的便利——孩子在工廠內有安全的學習、娛樂空間,家長也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
“我縣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本地的群體多為需照顧父母、撫育子女的婦女和大齡農民工,難以適應工廠固定作息的就業模式;與此同時,本地企業用工競爭日趨激烈,‘招人難、留人難’也成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普遍痛點。為此,我們探索建立了就業幫扶車間暨靈活就業車間制度。”儀隴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東西部協作幫扶車間40余個,幫助3600余名留守勞動力、半勞力、弱勞力實現靈活就業,人均年增收超2萬元?!鞍雴T工”靈活就業機制已成為促進農村群眾就業增收、破解招工就業雙困境的重要抓手。
為扎實推進就業幫扶車間建設,儀隴縣打出一套“組合拳”:一方面督促鄉鎮(街道)分類梳理村社常住人口信息,精準摸清閑置勞動力的就業現狀與意愿,通過村社干部廣泛宣傳“半員工”靈活就業模式,定向向留守勞動力、半勞力、弱勞力推送招工信息,引導企業就近建車間、吸納群眾家門口就業;另一方面推動社區主動對接企業用工需求,上門動員群眾報名,針對脫貧戶、監測戶、殘疾人等重點群體,“一對一”銜接技能培訓,同時在人流集聚的小區門口、活動廣場等場所用小喇叭播報、發放宣傳頁,在業主微信群發布公告,全面介紹企業概況、薪資待遇與管理模式,擴大招工信息覆蓋面。
此外,針對不同群體的就業需求,儀隴縣還細化服務舉措:面向帶娃婦女,推動勞動密集型企業設立“媽媽班”車間,將計時工資調整為計件工資,并實行錯峰上下班制度,已吸引400余名婦女實現“顧家就業兩不誤”;針對行動不便但有勞動能力的村民,推行居家加工模式,由企業免費開展崗前培訓,村民利用閑暇時間在家完成產品組裝,車間統一計件回收檢驗并按數量付薪,讓特殊群體也能通過勞動增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