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乃奇
在2025年央視春晚的舞臺上,成都原創歌曲《玉盤》宛如一顆浸潤著巴蜀靈氣的明珠,以清澈童聲與獨特韻律驚艷全國觀眾。無數觀眾被這段充滿童真與地域溫度的旋律打動,而熟悉成都的人更能從中聽出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那藏在音符里的口弦韻律、那融在歌詞里的詩意浪漫,都是成都音樂土壤孕育出的獨特芬芳。
這首作品的“爆紅”既是成都深耕“音樂之都”建設十余年的必然成果,更是“音樂潤城”理念從政策落地到文化生根的生動注腳。它從城市的街頭巷尾、文化根系中汲取養分,又以旋律為紐帶反哺城市精神,真正實現了“一首歌映一座城,一座城育一首歌”的雙向成就。

成都與音樂的羈絆,不是廟堂之上的孤高吟唱,而是融入市井煙火的全民共鳴。早在唐代,杜甫曾用“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形容成都音樂盛景。如今,這份音樂基因在城市發展中被賦予更鮮活的形態,“街頭音樂”便是其中最生動的載體。
早在2018年,成都就推出“街頭藝術表演”持證上崗制度,通過公開招募、專業評審、系統培訓,讓街頭音樂從“零散占道”的自發行為變成“定點規范”的城市文化景觀。
截至2024年底,成都已發放超過1200張街頭藝術表演證,覆蓋春熙路、寬窄巷子、錦里、東郊記憶等20余個核心商圈與文化地標,形成“一街區一特色”的街頭音樂布局——春熙路的流行彈唱吸引年輕群體駐足,寬窄巷子的川劇彈唱與民樂演奏呼應古街韻味,東郊記憶的搖滾與原創音樂則彰顯城市的青春活力。
這些持證街頭藝術表演藝人,既是成都音樂生態的“毛細血管”,也是《玉盤》這類原創作品生長的群眾基礎。在錦里的青磚灰瓦下,曾有民樂手用二胡改編流行旋律,讓傳統樂器煥發新聲;在東郊記憶的涂鴉墻前,原創歌手抱著吉他演唱自己寫的城市民謠,歌詞里滿是對成都的熱愛。
這些散落街頭的音樂實踐,不僅培養了市民的音樂審美,更孕育了濃厚的原創氛圍——許多本土音樂人正是從街頭表演起步,在與聽眾的即時互動中打磨作品,最終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玉盤》的創作者譚淇尹就曾坦言,成都隨處可見的音樂氛圍、街頭藝人的演出狀態、不同特色音樂人對各地音樂元素的靈活運用,都是她很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這使她在創作時更大膽地將口弦、彝族打擊樂融入作品。
可以說,成都的街頭音樂就像一片“試驗田”,既讓普通市民近距離接觸音樂、享受音樂,又為專業創作提供了鮮活的民間養分,而《玉盤》正是這片試驗田結出的“精品果實”。

除了街頭音樂的土壤培育,成都“音樂潤城”的底氣更來自系統性的產業扶持與文化布局。自2016年提出建設“國際音樂之都”目標以來,成都已形成“政策引導+平臺搭建+人才培育”的全鏈條支持體系。
政策層面,成都對原創作品創作、音樂人才培養、音樂活動舉辦等給予補貼;平臺層面,建成成都城市音樂廳、成都露天音樂公園、成都交響樂團音樂廳等高端演出場館,舉辦中國音樂金鐘獎,打造“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原創新聲”等品牌活動,讓原創作品有了展示的“窗口”;人才層面,與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合作,建立“成都與高校音樂產業聯盟”,邀請業內專家為青年創作者提供指導,同時通過“青年創演”等項目吸引外地優秀人才落戶。
《玉盤》的誕生與走紅,正是這套體系高效運轉的縮影。作為成都原創音樂的代表性團隊之一,譚淇尹所在的“葫蘆童聲”團隊通過成都音樂扶持項目獲得支持后,企劃了《玉盤》的制作計劃,在打造過程中,發現成都錄制的童聲感覺還是缺乏了“腳踩大地頭頂天”的野勁,又赴大涼山采風,最后選定四川大涼山妞妞合唱團參與錄制;創作完成后,在成都的多個音樂場館、音樂機構進行試聽及試演,獲得首批觀眾反饋后持續優化作品;之后在成都市的重點推薦下參加四川省原創歌曲大賽,并經過多輪推薦,在央視春晚呈現,最終實現“從本土到全國”的突破。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解決了創作者的后顧之憂,專業場館與活動平臺則提供了展示機會,而長期積累的本土觀眾則給予作品成長的空間。如果說街頭音樂是《玉盤》的“群眾根基”,那么這套系統性的產業生態就是它的“成長階梯”,二者協同助力了這首作品的誕生,正是成都“音樂潤城”厚積薄發的必然結果。

從藝術價值來看,《玉盤》的高度不僅在于登上央視春晚的傳播影響力,更在于它實現了音樂“本土性與普適性、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高度平衡,成為展現成都文化自信的“音樂名片”。
內容上,歌曲以“玉盤問月”為核心意象,既化用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古典詩意,延續了成都作為“詩歌之城”的文化基因,又以孩童的視角追問“玉盤里裝過星星嗎?裝過遠方嗎?”,契合當代人對宇宙、夢想的向往,讓本土文化元素擁有了跨越地域的共鳴點。
形式上,將四川口弦的清亮、彝族打擊樂的質樸與電子音樂的節奏感融合,打破傳統民樂的“陳舊感”,讓年輕聽眾愿意接受;童聲合唱的演繹方式則弱化了“地域標簽”,用最純粹的聲音傳遞最本真的情感,打動了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觀眾。
對成都而言,《玉盤》的走紅帶來的不僅是“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更是“文化認同感”的凝聚與“產業帶動力”的釋放。對市民來說,當春晚舞臺上響起熟悉的本土音樂元素,那種“家鄉作品被全國認可”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這種情感共鳴,讓“音樂潤城”從抽象的理念變成市民可感可知的生活體驗,進一步激發大家參與本土文化建設的熱情。
對產業而言,《玉盤》的成功為成都原創音樂樹立了“可復制”的樣本。它證明“扎根本土文化、緊跟時代審美”的創作路徑完全可行,也讓更多投資者看到成都原創音樂的潛力。2025年央視春晚后,不斷有新的音樂文化企業在成都這片土地上生根成長,為當地音樂產業注入新鮮血液。
同時,《玉盤》帶火的口弦、彝族打擊樂等樂器,也帶動相關民樂產業的發展,有民樂廠牌接到的訂單量較去年增長30%。更重要的是,這首作品讓“成都原創”成為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標簽,吸引更多外地音樂人來蓉發展,形成“作品走紅—產業升溫—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環。

作為成都聽眾,在為《玉盤》驕傲的同時,更期待這座城市能孕育出更多“既有成都味,又有時代感”的好作品。從創作層面,希望未來的原創者能更深入地挖掘成都的多元文化——不僅是口弦、彝族音樂,還可以將川劇的幫打唱、蜀繡的意境、茶館的市井氣息融入創作,讓音樂成為解讀成都的“多棱鏡”;從傳播層面,期待成都能搭建更多“本土作品走出去”的橋梁,除了央視春晚這類國家級平臺,還可以加強與國際音樂節、海外演出機構的合作,讓“成都聲音”走向世界。
同時,成都聽眾也期待成都能進一步完善街頭音樂生態,比如增加街頭表演點位、優化藝人考核機制,讓街頭音樂更貼近市民生活;在產業扶持上,可以更聚焦中小型原創團隊的需求,提供更多編曲、制作、宣發等“全鏈條”服務,幫助更多“潛力作品”成長為“爆款作品”。畢竟,《玉盤》的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成都“音樂潤城”的新起點——一座真正的“音樂之都”,不僅要有登上央視春晚的精品力作,更要有遍布街頭的音樂活力,有全民參與的創作熱情,有讓每個熱愛音樂的人都能發光的土壤。
從街頭藝人的一把吉他到春晚舞臺的一曲《玉盤》,從政策扶持的一紙規劃到全民共鳴的一種情懷,成都用實踐證明:音樂從來不是城市的“裝飾品”,而是滋養城市靈魂的“營養液”。《玉盤》映照著成都的文化底蘊與時代活力,而成都則為《玉盤》提供了生長的土壤與騰飛的翅膀。一首歌反映一座城,從《成都》到《玉盤》,我們可以看到成都原創音樂的不斷發展與傳承。
當音樂與城市如此深度交融,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成都不僅會有更多《玉盤》式的作品涌現,更會成為一座“處處有音樂,人人愛音樂”的幸福之城,讓“音樂潤城”的美好愿景照進現實。
(推廣)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