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武侯區華興街道三河社區,有一間充滿溫度的手工鋪子。這里沒有機器的轟鳴,只有鉤針交織的細碎聲響,和媽媽們偶爾響起的輕聲笑語。這個40㎡的小房間,裝下了30多位居民家門口的就業夢。
8月29日下午,華西社區報記者推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的玻璃門,仿佛走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夢——布藝玩偶擠在架子上朝你微笑,手作布包一針一線都藏著故事,定制服飾懸掛在暖光下靜靜等待歸屬。
這個在社區里生長起來的“手工姐妹團”,不卷速度,只拼溫度。她們自稱是“5個媽媽合伙搞的小事業”,卻在不經意間,織出了一片屬于很多人的就業藍天。
一針一線“鉤”出新事業
媽媽合伙人把社區變工坊
“我們以前也沒想到,靠自己的雙手,真的能把‘家門口就業’這個夢給織出來。”說話的是李青,這間“三河創意工廠”手工坊的發起人。
11年全職媽媽的經歷,讓她深知這個群體對“家門口就業”的渴望。她從小就從媽媽和小姨那里傳承了做衣服的手藝,手很巧,會做衣服,還能鉤織各種玩偶。當媽媽這一路走來,她其實焦慮過,是手工鉤織認識了更多寶媽和鄰居給了她力量,“我曾經為平衡家庭與工作很是煩惱,而且很多年沒上班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我本來就喜歡編織和手作,就想著做點手工能在顧家的同時干自己喜歡的事情掙到錢,不是很好嗎!”她便拉著4位同樣渴望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媽媽,開啟這個溫暖的手作事業,讓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價值。
李青負責教授手工技藝和整體的管理統籌,另外4位媽媽也都拿出了看家本領,分工協作:有負責接單派單的“產品經理”莊揚琳,擅長配色的“設計總監”張琬琴,張羅展銷的“銷售擔當”易秋菊,還有負責宣傳、籌備直播的“宣傳員”吳媛。她們笑稱“我們是媽媽合伙人”,不分大小,只拼用心。
她們不僅自己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也點亮了社區里更多就業困難人員、殘疾人和全職媽媽就業的希望。今年51歲的郎洪敏是這里的學員之一,她患有手殘疾,“雖然只能用左手慢是慢點,但每一針都是我用心鉤的?!彼呎f邊熟練地鉤著一個小南瓜,“我以前總覺得自己沒啥用,現在靠做手工每月也能有不錯的收入,還能照顧家里,非常知足!”
這里像一個大家庭,每天社區開門后,姐妹們陸續到來,圍坐在長桌旁,邊聊天邊做手工。訂單多的時候,大家自愿加班到晚上九、十點,“比打麻將有意思多啦!”一位阿姨笑著說。
從“技能小白”到“社區手藝人”
她們織出尊嚴與希望
這個手工鋪子的前身,是社區就業服務小站組織的“指尖大愛”技能培訓班。由武侯區人社局、區殘聯、華興街道共同打造的這個空間,讓很多學員從一開始連針都拿不穩,到現在能獨立完成復雜訂單,她們走過的每一步都不容易。
張琬琴如今是鋪子里的“設計總監”,負責產品打樣和配色。她曾經因學歷不高找工作屢屢受挫,如今卻成了“明星手藝人”?!笆致c沒關系,只要用心,每一針都是希望?!彼故局略O計的“布偶系列”和“蔬果系列”,“針腳要細密才能顯出毛茸茸的效果”“胡蘿卜、玉米、南瓜都是我們的爆款產品”。
這里采用“設計+訂單+居家制作”模式:李青負責對接客戶需求、對設計產品樣稿質量把關。幾位項目骨干將任務分發給學員,并進行培訓和過程跟蹤。為了讓特殊群體更好參與,所有圖紙均標注詳細針法。學員先來社區就業服務小站學習,有人手把手教;出行不便的,也有熱心學員上門指導。學員可靈活選擇任務,在家中完成制作后由小站統一回收結算?!拔覀兲峁┤坎牧?,不收取任何費用,按產品難易程度、數量結算手工費。”李青介紹。目前已帶動30余名居民穩定增收,部分學員月收入超過4000元。
“我們是創造美好的人”
未來還要編織更遠的夢
由于她們制作的產品精致且符合市場需求和審美,如今手工鋪子的訂單多到做不完。布藝玩偶、手工包包、定制伴手禮……甚至一些大品牌也看中了她們一針一線中的溫度,主動尋求合作。
9月4日,她們將帶著新作品“你是我的菜”系列文創,參加第十一屆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到時候,媽媽們會在現場教大家做布藝蔬菜,讓更多人體驗手作的溫度與樂趣。
華興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還會聯合區人社局、殘聯等部門,打造更多“嵌入式”就業服務站點,開設布藝、鉤針、刺繡公益課堂,打造“線上接單+線下體驗”雙平臺,讓更多困難群體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這里,年齡、身體都不再是障礙。一針一線織出來的,不只是好看的作品,更是一個個有尊嚴、有希望的人生。”李青說,“我們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手藝人。”
華西社區報記者 沈悅 攝影 實習生 李虹亨 部分受訪者供圖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