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稻田里農機穿梭作業,閑置豬場改造現場機械轟鳴,川北民居村落里笑語盈盈……初秋的嘉陵,糧食生產、資源活化、鄉村建設協同發力,勾勒出鄉村振興的立體畫卷。從糧油產業的規模化豐收,到生豬全產業鏈的破局重生,再到和美鄉村的全域蝶變,希望的田野綻放出多元發展的蓬勃生機。
良田奏響豐收“交響樂”
8月29日,筆者走進位于嘉陵區大通鎮車水灣村的糧油高產示范區,只見連片水稻在陽光下泛著金光,宛如金色海洋。在茂禾專業合作社糧油基地內,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作業,收割、脫粒、粉碎稻稈一氣呵成,滿載稻谷的貨車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有序的豐收景象映入眼簾。“基地770畝稻田在2013年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提灌站后,抗災能力和產能實現雙提升。”基地負責人任建滿臉喜悅地介紹。
而嘉陵區農業產業發展中心給出的數據則展現出豐收背后的高效與實力。“機械化收割水稻,每畝僅需10至15分鐘,收割后將稻谷統一運送至烘干中心,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數十倍。同時我們通過強化技術服務、科學調度機械,確保應收盡收。”該中心糧油產業負責人肖立表示,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水稻收割12萬畝。
糧食豐收的背后,是嘉陵區對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力。近年來,嘉陵區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昔日的“望天田”如今已變成“高產田”。今年,嘉陵區不僅完成2萬畝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更實現30萬畝產業帶建設任務全覆蓋,推動高標準農田、種植大戶、基礎設施向產業帶聚集,形成了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格局。
此外,嘉陵區同步推進多品類糧油作物種植。今年,全區種植21.5萬畝小麥、18萬畝油菜,總產量同比增長2%;30萬畝糧食安全產業帶筑牢糧食安全根基,6000畝高標準農田取得好收成。
閑置豬場激活產業“新引擎”
“嗡嗡嗡……”8月26日下午,嘉陵區一立鎮弋家堰村的閑置養豬場內,嶄新的自動化飼喂設備正被吊裝入場。“養豬場改造投產后,存欄量預計可達4000余頭。”現場負責人吳濤擦著汗水介紹,這里曾關停兩年,如今在政策扶持下即將“重生”。
這樣的“重生”場景,正在嘉陵區頻繁上演。近年來,受市場行情等因素影響,嘉陵區32個規模養殖場陷入閑置。為破解困局,區農業農村局以盤活閑置資源為突破口,打出政策、金融、國企“組合拳”,推動生豬產業“逆勢上揚”。
在金鳳鎮新盤活的凱軍養殖場,技術員正在飼喂新引進的“德康e系”種豬。“這批種豬產仔多、生長快,生產周期縮短10天,單頭效益能提升20%。”負責人王立軍介紹。這得益于嘉陵區推行的增效策略:今年以來全區共引入2000余頭優質種豬,創新“龍頭企業+國企+專業育肥公司”等合作模式,帶動新增產能11萬頭;由金兆畜牧牽頭的養殖聯盟,通過抱團采購的方式,讓成本降低8%至10%,單頭肥豬收益提升150元。
在李渡鎮生豬監測點,檢測員正將采集的樣本放入快速檢測儀。“我們每月對復養場開展‘拉網式’檢測,已累計檢測3400余份樣品。”嘉陵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何建秋表示。目前,全區建立起了“一對一”包聯制度,技術人員下沉指導,40噸消毒劑覆蓋圈舍、車輛,構筑起嚴密的生物安全防線。
如今的嘉陵區,生豬產業已形成“養殖-屠宰-深加工”全鏈條發展格局:年屠宰產能提升至40萬頭,肉制品加工產值突破8億元;20個生豬脫貧奔康產業園年均分紅240萬元,130戶農戶通過“大帶小”模式增養生豬1200余頭。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區出欄生豬31.46萬頭,能繁母豬存欄3.6萬頭。
宜居宜業鄉村繪就“幸福路”
8月27日上午,筆者走進大通鎮芝麻灣村,川北民居風格的農房白墻青瓦、錯落有致,雕花門窗展現著傳統韻味。路邊銀杏樹隨風搖曳,與花墻景觀相映成趣;村民活動中心旁,健身器材與文化長廊熱鬧非凡,老人們下棋聊天,孩童嬉笑奔跑。“政府每年都會排查危房,新建農房也嚴格走審批流程,住著踏實又舒心。”村民李大爺笑著說。依托南充市人防疏散基地建設,芝麻灣村已完成山坪塘整治、供水管網改造,硬化道路3.5公里,安裝80盞路燈,基礎設施全面提檔升級。
大通鎮車水灣村萬畝糧油高產示范區水稻豐收。張瑜 攝
近年來,芝麻灣村立足自身資源優勢,以5家農民專合社和2家家庭農場為依托,發展起“糧油+特色經濟作物”的產業體系。千畝優質糧油種植區“豐”景如畫,油菜籽、黃精、平菇等經濟作物錯季上市。村里還配套建設了生態采摘園、垂釣區和農家樂,“春季賞花、夏季摘桃、秋季品果”,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游玩。據統計,全村年接待游客超萬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9萬元。此外,村里積極探索雞腳加工等系列深加工產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形成了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鏈。
治理有效為鄉村和諧穩定保駕護航。2015年起,芝麻灣村便推行“四議兩公開一監督”機制,確保村級事務決策透明、民主。法治文化廣場定期開展普法活動,法治觀念深入人心,該村獲評省級“六無”平安村。村里通過評選“孝老愛親文明戶”“環境衛生示范戶”樹立榜樣,開展老黨員講紅色故事、鄉賢捐資助學等活動凝聚人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送文藝下鄉、志愿服務等活動,文明鄉風蔚然成風。
芝麻灣村的美麗蛻變,是嘉陵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生動寫照。目前,嘉陵區已有13個村躋身“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全區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廁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5%,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6%。未來,嘉陵區將繼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讓更多鄉村實現從環境美到生活美、從一時美到持續美的跨越,奮力譜寫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新篇章。(張瑜 蔣語涵)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系電話028-86968276】
嘉陵的稻田也太好看了吧,金色海洋一樣
聯合收割機太高效了,10 分鐘收一畝稻
770畝稻田搞高標準農田,抗災又高產
全區收了 12 萬畝水稻,豐收場面肯定超壯觀
“望天田”變“高產田”,這變化也太大了
30萬畝糧食產業帶,筑牢安全根基真棒